最近在听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凯瑟琳.柯西所写的《共情的力量》,也阅读了书中部分内容。认识到共情的能力对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蛮重要的。在此,将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作了一些梳理,算得上是一篇读书笔记。
一、什么是共情?共情和同情的区别是什么?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它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比如说,在医院里,一个小孩因为打针哭了,在他不远处的其他小孩可能也会哭。本书中开头处一个叫丽莎的咨询者,在跟乔拉米卡利聊自己情况时,被乔拉米卡利问及父亲,她有些强烈的情绪。后来她冷静下来后,向他道歉。他说:“没事,我想我能理解您的感受。"她问道:“您能理解?”他说:“您毕竟只有一个”。她问:“一个?一个什么?”他说:“一个父亲”,然后丽莎盯了作者看了一会儿,她内在的一些东西好像突然间就消退了。在这里,乔拉米卡利跟丽莎之间就产生了非常好的共情,让丽莎感觉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了。
共情和同情是不一样的,同情是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共情则是到他人的内心里去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简单说,同情像是油和水的混合,虽然接触,但是各自维持着自己的性状。而共情则像是水和牛奶的混合,能使每个人都变成了对方,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即两人都处于共享着的同一种体验中。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其目的是让对方觉得他这个人被理解了。
当然了,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你要从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来一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而不是被它俘虏。
二、作者为什么要研究共情?
共情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反应。共情的产生需要我们先进入别人的世界,然后再对别人作出反应。
乔拉米卡利之所以研究共情,是因为他的亲弟弟,放弃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亲情和家人,走向了自杀。这件事给了他强大的震撼,他几近崩溃,并沉痛反思:弟弟在最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被敲醒头脑,是生活建议,还是怀抱和理解?于是,他用全部精力来研究“共情的力量”,并将自己对人性的反思和研究发现用于实际临床咨询中。
三、共情的神经生理基础
据书中记载,共情的能力是直接连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的,尤其是连在大脑两个不同便又相互关联的区域中 - 杏仁核和新皮层。杏仁核属于原始脑或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杏仁核是情绪脑,是快速产生欲望、暴怒、疯狂、极乐的部分,也是生成眼泪和储存我们最有意义的个人记忆的地方。新皮层也叫思维脑,就像一层薄薄的毯子一样包在原始的边缘系统外面,可以让哺乳动物的祖先们来反思自己的感受,并根据这些经过思考之后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曾经有科学家用一个野生猴子做了一个实验,切断了猴子大脑中杏仁核和新皮层之间的联系,然后把猴子放回原来的栖息地。结果这只猴子退出了之前与朋友和家庭成员的全部联系,独自生活。只被杏仁核产生的愤怒和恐惧情绪所主宰,再也不受善良、忠诚、奉献和爱这些由新皮层产生的情绪影响。共情被剥夺后,动物也没有了任何能建立亲密关系的希望。
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们哭的时候能得到安抚,笑的时候能听到他人的笑声,他们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但如果他们的眼泪总是没人关心,他们的恐惧也总被忽略,那么他们就以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回应的,是不在乎自己的。如果总是这样被忽略,他们的情绪反应就会逐渐收窄,恐惧就会成为所有情绪中的主导。
但是人的韧性很不可思议,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天,我们从来不会停止学习。如果被给予了共情和正确的指导,那些童年阶段情绪很匮乏的人也能学会如何表达他们的情绪,扩展他们的共情能力。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如何重新建立连接。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四、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共情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但也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和持续关注的天生的能力。因为每个人、每个情境是独特的,所以这意味着共情需要保持谨慎,要专心、好奇和警觉。需要集中注意力,随着焦点进行移动,否则会发生偏差。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我们学习表达共情方面,给出了7个关键步骤:
1、使用开放式问题。
问开放式的问题,表明你是想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而且你是真心对他的看法感兴趣。如果问封闭式的问题,则表明你是想把对方引到一个指定的方向去。当我们把个人的偏见和预判都放到一边,用敞开的心来迎接任何一种新的体验时,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无限的可能。
2、放缓节奏。
当情绪爆发的时候,把节奏放缓可以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这些情绪。因为共情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里是无法生存的。当情绪由剧烈降为相对平和下来时,共情就开始扩展开来。帮他人把节奏放慢下来,情绪进行远观,是你对他们表达共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就能重获平衡,可以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产生更准确的理解。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共情是只关注当下此刻的体验,从而避免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行为做总结或分类。共情的表达总是会特别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我们给别人常常带来的最大伤害之一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说:“我比你还了解你自己”、“你就那副德性”、“你从来就没有做对过”等等之类的话。这些评判,会阻碍共情的发生。虽然根据过去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但共情会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都是能让步和弯腰的。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共情需要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进行很复杂的整合。我们的头脑(情绪)和身体(躯体反应)之间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且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内嵌系统,它能自动采集他人的躯体反应信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他人想法和感受的重要线索。表情模仿就是生理同步的经典例子。比如,昨天我跟我家孩子交流,他正处于情绪状态中,表情严肃地叙述着各种痛苦想法。我侧着身看着他的脸,认真想搞清楚他。突然间,我竟然哭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事后我明白,我在看着他时,在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不自觉地模仿了他的表情,然后我感觉到了他的情绪,然后我进入了他的情绪。
5、向过去学习。
共情只关注当下的体验,不过,我们也同时需要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需要明白旧有的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着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因为他人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有关,而是源于过去没有处理的冲突,或者艰难的生活环境。当我们想清楚了真正的原因后,我们就会尊重他人的过去,也会注意我们自己的过去。过去没有解决的任何冲突都会被带入当下的互动中,而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6、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共情会把我们带上一段旅程,有时路途会很艰难,让人疲惫不堪。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停下来确认一下方向。共情会让我们一起站在悬崖 - 深层的情绪所在的地方 - 边上,相信我们的关系能把我们带到安全之地。何时进退,何时躲藏何时可以去应对。共情者的作用不是引领,而是跟随,不是主导而是参与 ,不是为了总结性发言而是为了让沟通持续。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他人的故事之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7、设定边界。
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事情表层下面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地倾听,我们必须设定边界。设定边界不代表我们不在乎他人,而是为了给对方客观的回应,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如果我的边界和你的边界纠缠在一起了,那么我就搞不清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才是你的,也会影响到共情,因为共情很需要客观性来维持它的平衡。边界不清,对于解决他人的问题根本无益。这里我想起来我一个朋友,她有双障,她的咨询师跟她之间的边界就是不清,在她状态不好咨询的时候,为了鼓励她,把他得癌症的事告诉了她,也告诉她自己的一些其他烦恼事。事后,朋友很不舒服,跟我说咨询师过了边界,说了自己太多的事,浪费她的咨询费。由此可见,边界不清,不等于共情的表达。
上面是关于共情的一些知识,该书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留待有机会再梳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