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13]| 把碍事的人都赶走了,曹爽是一时的“爽”

太子曹芳即位,时年八岁。大赦天下。尊称皇后为皇太后,给曹爽、司马懿加封侍中官职,授符节、黄钺,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各处修建宫殿的劳役,都以遗诏的名义罢除。

曹爽、司马懿各自领兵三千人,轮流在宫内宿卫。曹爽因司马懿年纪已大,地位一向很高,常常以父亲之礼事奉司马懿,每有事情必去拜访咨询,不敢独断专行。

当初,并州刺史东平人毕轨及邓、李胜、何晏、丁谧都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明帝厌恶他们虚浮不实,都加抑制而不录用。曹爽一向与他们亲近友好,到掌权辅政,马上引荐提升,成为心腹。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丁谧是丁斐之子。何晏等都共同推戴曹爽,认为大权不能托付给别人。

丁谧替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奏报皇帝,下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外表上用虚名使他尊贵,实际上打算让尚书主事,上奏先由曹爽过目,以便控制轻重缓急,曹爽听从其计。二月二十一日,任命司马懿担任太傅,曹爽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曹彦担任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兄弟都以列侯身分侍从,出入宫廷禁地,贵宠一时。

[点评]

两个托孤重臣,曹爽因为是皇族,所以是老大,司马懿是老二,最后的决定权在曹爽。但是,曹爽势力这边感觉还不行,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位居三公,根据惯例,三公为人臣之最,朝廷的日常工作就不先“麻烦”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了。这是明升暗降,属于没有实权的闲差。

曹爽事奉司马懿,外表仍恭敬有礼,而一切政事决策,都自己决定,很少再向他汇报了。曹爽调任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而让何晏取而代之。任命邓飚、丁谧担任尚书,毕轨担任司隶校尉。何晏等人依仗曹爽势力用事,迎合的人升官进职,违抗的人罢黜斥退,朝廷内外都看风向行事,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旨。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兄弟曹羲说:“何晏外表文静而内心浮躁,巧取好利,不求务本,我恐怕他一定先迷惑你们兄弟,仁人志士将远远离去,而朝政将要荒废了。”何晏于是对傅嘏心怀不满,找一件小事,免去他的官职。又让卢毓从尚书省排挤出去外朝做廷尉。毕轨接着再诬告卢毓,免去廷尉职务。舆论多为卢毓辩冤,才又任命他为光禄勋。大将军长史孙礼耿直不屈,曹爽嫌他碍事,排挤出京,外放为扬州刺史。

[点评]

小皇帝继位后,曹爽马上进行了人事调整,他的直系亲属和亲信把持了皇帝身边的重要位置。但是,在人事安排上,他出了大错,为自己埋下大隐患。

其一,奏免卢毓。卢毓何许人也?前边我们已经看到,这是一位十分正直的大臣,多次直言不讳给明帝曹叡提建议,也为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不让卢毓当吏部尚书,去做廷尉管司法也还罢了,但后来廷尉也不让干了。结果遭遇舆论反弹,虽然曹爽重新任命卢毓为光禄勋(位高但边缘化的官职),但不仅曹爽威信受损,丧失了朝中一些老臣的支持,而且彻底得罪了卢毓。几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交给卢毓审判。

其二,罢免傅嘏。傅嘏对政事非常有见地,他本来属于曹爽圈子的人,结果因得罪何晏被罢官了。司马懿则很快就把傅嘏任命为自己的从事中郎,成为司马懿的智囊。曹爽把自己的人送给了自己对手。

其三,调离孙礼。孙礼是为人耿直不屈的曹魏老臣,曹叡担心曹爽能力不足,临终前让其辅助曹爽。孙礼性格正直倔强,与曹爽不合拍,曹爽干脆把他调离身边。曹爽把自己的助手赶跑了,可谓是自斩臂膀。

曹爽把碍事的人都弄走了,剩下的都是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这下“爽”了。但这只能爽一时,没有了人才,等于没有了根基,稍有风浪,曹爽营造的小圈子就不堪一击。

司马懿现在干什么?他除了忍耐,也并没有闲着,暗中布局,像一个猎手在等待时机。

三月,征召征东将军满宠入朝,任命为太尉。

秋,七月,皇帝开始临朝听政。

十二月,皇帝下诏,恢复夏历,以正月一日为元旦。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资治通鉴》[713]| 把碍事的人都赶走了,曹爽是一时的“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