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大环线08:诗词里的阳关在我心里复活

走进诗词里的阳关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作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千古绝句,大多数人从小就能倒背如流。加之后来经过配曲吟唱,“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便让阳关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我从小就在诗词里深交阳关,打心里觉得——自己此生必到阳关!

一定要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停靠一下心灵。也满足从小对它的无限遐想......

古朴典雅的阳关博物馆

阳关,是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联通西域和欧亚)的咽喉之地。

我们来到阳关博物馆,建筑整体是仿汉代风格,和这大漠戈壁相辉映,显得古朴而典雅。

张骞雕像

这里有两关汉塞馆、丝绸之路馆、汉阙牌楼、阳关都尉府、仿建阳关关城、仿汉兵营、工艺品展销中心、仿古民居一条街。

印象深刻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雕像,还有兵营及防御的军事设施。

汉代防御设施
仿汉兵营
在这里见到梭梭树

在这里,我见到了生命力极强的梭梭树。

还在游览中,请“官员”为我签发了“通关文牒”,通关的时候有模有样地感受一下凭文牒放行的感觉,算是一项比较有趣的互动。

通关之后,就可以遥望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了,加上这十一月凛冽的寒风,塞外的肃杀之意立即笼罩着你的身心。

当时觉得自己终于到了阳关,发了朋友圈,有位同样热爱诗词的朋友和我互动。谈及的想法,现在都还记得,特别说到在如血残阳中登上古楼眺望大漠……不过可惜我去的时候是阴冷的冬日。

阴冷天气下的阳关古道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口,与玉门关南北呼应。在古代,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在此送别,一定特别的凄凉、悲惋。

所以王维把即将远行的好友元二送到阳关,在这最后的分手之地,诗人愈发感到空旷、苦寒,为好友的未来担心,心底升起无限的留恋。诗人才会举杯劝酒,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那强烈、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

照片也令人顿感苦寒

在那遥远的年代,无数的将士在这里戍守;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的诗篇。还有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归国,就是走的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阳关道,是阳关大道,是宽阔光明的,可容下14辆马车并驾齐驱。

可惜在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后来,这里的沟岸在洪峰之后纷纷塌落,泥沙顺流而下。干涸的河床上,沙子又被西北风吹扬搬运,黄沙逐渐掩埋一切......

墩墩山汉代烽燧

我看着墩墩山汉代烽燧,有“阳关耳目”之称。它耸立在此处地势最高处,保存较完整。在这里的视野下,远近百里尽收眼底。

墩墩山烽燧就这样矗立在这大漠戈壁之上,这十一月凛冽的寒风一吹,更显得寂寞荒凉。

眼前似乎浮现出那遥远年代里:驻守在这里的无数戍边将士,他们凭水为隘,据川当险,把这阳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发挥到极致。将士们又借水而生息,为了防御匈奴而勤于操练。夜里思念家乡之时,会唱起家乡的歌谣,冬日常常靠着烈酒驱寒,他们豪气万千......

寒冷的季节里,这里没有开放

景区的音响一直播放着《阳关三叠》,曲子淳朴而富有激情,又带着淡淡的愁绪,那些离情别意、那些对远行友人的关怀......旋律经久难忘,令人回味无穷。

唱上一遍,声声入情,句句扎心。难怪会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小时候从诗词里神交阳关

一切繁华、戍边、送别、苦旅等,都已远去。

如今新丝路,阳关大道愈加宽广!

现在的阳关,是安静而太平的!

挥挥手告别,我们将离开阳关。但这个被黄沙湮没的地方,在我的心里却鲜明地复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甘青大环线08:诗词里的阳关在我心里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