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发声是记者的使命||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华——写在第22个记者节

        为民发声是记者的使命——写在第22个记者节新华社高级记者  池茂花现代人最离不开的是资讯,特别是最新最快最准的新闻信息,所以二十一世纪又被称为资讯时代。

        无论是翻阅报纸、杂志、打开广播、电视,还是盯着电脑或是手机,你浏览的每一条新闻,都来自一个平凡又特殊的群体——记者。

        今天是第22个记者节,是一个属于新闻人、媒体人的节日,也是一个需要在工作中度过的节日。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五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此刻,记者无法停下寻找真相的脚步,不能停下手中的剖析问题的笔端,因为新闻随时都在发生。哪里有新闻,记者就要奔向哪里;不在新闻现场,就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

        今天我们还要再一次缅怀纪念一位世纪伟人——毛泽东主席!从青年时代主编《湘江评论》,到后来成为领袖人物,毛泽东写过大量社论、政论、杂感。新华社播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名篇,都出自毛主席之手,毛主席也被称为“级别最高的记者”。

        新时代,新征程有太多的新闻需要记录,新技术、新科技的出现为新闻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重大活动现场,在普通百姓身旁,总能看到记者的身影;在突发事件现场,在自然灾害现场,无畏逆行的,除了战士和警察,也少不了记者的背影;在新高精尖技术的前沿,记者用通俗的文字为民众架起与精深专业知识的桥梁。他们忙着采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布,以便让人们更迅速、更全面地获知新闻、探寻真相。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记者不仅要脑力、眼力、笔力、脚力并用,还有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危险。新闻,是跑出来的。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记者不是网络写手,不是文字搬运工,不能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更没有胡编乱造、信口开河的权力,只有用自己的镜头、笔端真实记录,用自己的良知认真判断思辨,用自己的职业担当传播资讯的权利。有时为了一个新闻,很多记者可能要采访数十个对象,奔波成百上千里路,耗费几天十几天的时间,到头来可能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豆腐块”,既不能多赚稿费,也无法成为舆论场中点击率上百万的爆款;为了完成一个监督题材的报道,还可能遭遇被采访对象拒不配合、出言不逊,甚至抢夺采访器材的情境。

        但记者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要逼近真相,破解问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同样也是记者的使命。记者积极发挥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

        老百姓通过12345热线向政府反映问题,不仅政府在接听,新闻记者同样“日夜在聆听”,同时,还会带着老百姓的呼声到现场采访调查,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对所发布的每一个信息负责,只有真实反映,才能为职能部门提供准确的参考,助推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为民发声,舆论监督,解决问题,这始终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记者使命担当的体现。

        其实,记者并没有常人想象的亮丽光鲜,酷暑寒冬里来回奔波是司空见惯,风餐露宿、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他们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这个职业的荣誉。很多记者都自嘲是累惨了的“加班狗”,也恨不得关上手机电脑躲清闲,但只要发现新闻线索,就会瞬间恢复元气,装上纸笔、背起相机,精神抖擞地冲向现场。正是有了这股子劲,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敢骄傲地说“我是一名记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民发声是记者的使命||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华——写在第22个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