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景贤 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莫灵庙村人,七十六岁,退休高级教师,微信美篇昵称,灞陵散人。
记得小时候,
我家小院被几棵大树笼罩,
右侧种着一株银杏树,一株柿子树,
屋后是一棵很大的香椿树。
柿子树下有一口井,井上架着辘辘,便于一家人吃水用。
左侧有三间厦房,厦房面向西,和中间两间宽的大房左侧盖成棚房,做厨房用。
灶台和爷爷奶奶的炕连接,冬天打开通道,火坑就暖烘烘。
三间厦房第一、三间也盘的火炕,窗下有煨柴的煨洞,冬季煨些玉米杆,棉花杆烧了取暖。
靠院门外的两侧盖养牛用的草棚和磨房。
牛棚向外是土地爷小神龛,敬着一位雪白长须慈祥的老人。房子过于向南,使东西道路在家门口拐了弯。后来规划村中道路时,把两间草棚拆了。
到我二爸成家后,在我家原来村中的土地上盖了房,搬出去住。二爸原来的住房爸爸给了五百元钱。那时的五百元,可是几石麦子的钱啊。
四爸解甲归农时,成了家,也分得庄基地,搬了出去,此院落才归爷爷奶奶和我们父子一家人住。
后来翻修上房时,把吃水井移到门口西侧墙角下。
那时水位很高,用木抅搭就可从井中把水提上来。
墙外是麦草集子,父母上工去,儿子被锁家中。他们就翻墙然后从集子上溜下去到外面玩。从我记事起,每年一到暮春,
最爱搬个凳子倚着院墙坐坐,
听风过树叶,沙沙作响,
看枝叶葱翠,一片盎然生机。
每天,爷爷都教我识字。
我的爷爷是在我小学毕业前生了病,卧床不起。
记得我和爷爷睡在大房东侧房间,每天给爷爷倒尿盆。
爷爷病倒后,拉屎尿都在床上,父母亲累坏了,轮流着给擦屎倒尿。
都说久病无孝子,可父母不嫌弃,喂药喂饭喂喝,到爷爷快离世那些天,衣不解带,就睡在爷爷身旁,伴爷爷走完最后一程。
一九五八年,爷爷去世了,那时我已十三岁了。只记得我哭红了眼,哭哑了声,事后多天,说话别人都听不清楚。
记忆中的爷爷,好像一位绅士,高高的个子,四方脸,眉浓眼大。平时戴一顶瓜子帽,穿一袭长袍,腰间扎一条粗布宽腰带,着黑色粗布鞋,走路,好像戏台上的老员外,步慢,稳健。(据老人说,这是晚清后期民国初期人们的衣着。)
爷爷很爱我。因为我是孙辈第一个男孩。因为我自小体弱多病,语滞,红眼病,头生脓疮且缺奶。(母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给别人家孩子当奶娘,乳汁大都给了那孩子。一个月可赚二斗麦子。)因为我好像很懂事,总是不声不响地给爷爷揉旱烟叶,装烟,点烟。因为我经常为爷爷跑腿,到杂货铺为他购买他喜欢抽的水烟丝。爷爷为我蒸猫眼鸡蛋治红眼,为我采摘草药治头疮,为我写了很多字拓,教我认字。(家贫,我九岁才上小学,但上学前已认写二三百字,全是爷爷的功劳。)
爷爷很爱我,可我却伤透了他的心!
有一次,我拿着饼正吃着,爷爷看见了:“啊呜,爷爷给你咬个马!”
我吓了一跳,逃也似的跑回屋,拿了一张饼,给爷爷,爷爷板着脸,说啥也不接!
我想,让爷爷咬一口,大摡就是孝敬!
爷爷不欠吃!!
又想起我偷吃爷爷元宵的事。
小学三年级,就知道割草、护田挣工分。
五七年,我上小学六年级。
有一天早上,放学回家,看家门锁着,就在家人经常藏钥匙的地方,找到钥匙,开了门,进了厨房,接开锅,什么吃的也没放,馍笼也是空的。
这时候,突然感别特别的饿,饿的有点肚子疼!
忽然想起,爷爷房子小架搁上,有爷爷舍不得吃的点心。
进到爷爷房子,爬上桌子,在架搁上我到一盒元宵,急忙忙拆开,拿了两个,囫囵吞枣地吃了下去!
这时,爷爷从外边进来。
说:“今天爷爷给你下元宵吃!”
打开盒子,发现少了两个:“瓜子,生元宵你也吃?”
后来爷爷给我煮元宵吃。
有天傍晚,我又陪在爷爷身边。
“景娃,今天爷爷教一个字。
一字欠我钱,二字不给我还。三字要告我,王字当证见,小名叫个五,大名叫个丑,让田田由他去,叫申申,套車去,给你戴个帽〈軍〉,坐车游了一趟,(運)”
啊!爷爷太有才了!教一个运字,连带着让我认识了那么多字!
爷爷给我讲很多故事:
莫灵庙村名字的由来;
刘振华兵围长安;
孔融让梨;
王祥卧冰;
兰田王顺山名字來缘;
民国十八年大谨荒;
回民造反和肖家寨村外围墙的来源。
现在仍能回忆爷爷讲兰田牛才子父女断交的故事。
牛才子,奇人,怪才。知识渊博,晓天文地理,卜人生凶吉。一日晚,夜观星像,自语:翌年,豆成。
其女在身后,闻,心喜。回娘家,告知公翁及亲邻,大举植黄豆,大丰收。
才子闻,逐不许女登门。
我的印象,爷爷就是一位博学的先生。他教我知识,还教我做人。
教我懂得仁孝礼义信。
听累了,仰观碧蓝的天云卷云舒。
有时,爬在爷爷的膝盖上就睡着了。
打牛后半截的故事:
八岁尚未入学堂,老爸恨我难成钢,
指着鼻子怒声道,“长大打牛后半截”。
听后不服生了气,执鞭赶牛出棚房,
爷爷看见哈哈笑,这贺还真是块料。
这是我八岁时的一个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我家人口多,分得了十多亩良田。在祖父及父亲兄弟四人的耕种下,收成较好。加上母亲给人家当奶妈,以及织布纺线的收入,生活终于有了起色。爷爷就让购买了一头大黄牛,在前院盖了牛棚。解放初期,地方上没有学校。政府为了当地人民的孩子上学,就借用村南老洞庙房舍,调来几个老师,办起了学堂,这就是现在老洞小学的前身。由于教师少,一期二期召生,先录取十岁以上的孩子入学,我当时虽然也想上学,但不能如愿。很羡慕大哥哥大姐姐,背着粗布四方书包,装上国语和国算两本书,有时手托着砚台,还练习写大字呢。我时常跟在他们身后,进入大殿旁,在教室窗外,听几句老师的讲解,都感到很开心。放学路上,他们给我教写字,讲算题,珠算的“二一添做五”,就是那时会背的。
一天晚上,刚吃过晚饭。爷爷教我认字,开始的二三十个字,我一个都没错。后来就不行了,硬是干瞪眼,一个也不认识了。
父亲生气了,说:“我看你将来连牛后半截都打不了!”
我听了,很不服气。
打牛后半截,谁不会?
我从街门旁,拿起打牛鞭,进了牛棚,照着牛屁股,狠狠抽了一鞭子!
牛负痛,哞哞叫着,冲出了棚。
父亲更气了。
爷爷却笑了。:
“这贷还真是块料!”
到夏天,酷热,那时纳凉,我带着一片破席,爷爷拿一柄被芭蕉扇,爬上老洞坡,在岳王洞内乘凉。
爷爷指着诩诩如生的雕像,给我讲岳王给龙王治病的故事。
几十年前,关于老洞坡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随着老洞古庙被毁后,这传说也被人们请出记忆。幼时常游古庙古洞,最喜药王洞,药王爷爷一手捧龙头,一手执银针,欲施针治病。
龙,张口,吞舌,曲身,翘尾,栩栩如生。传说:灞河龙君有疾,无法行云布雨。一日化一红袍老者求药王治病。药王曰,龙袍反穿,内黄,尔龙君,欲医,现真身。龙王显形,向南飞,遇坡而入,立现数洞。后人则称此坡为老洞坡。
当地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药王施针,治龙君疾,愈,恰值二月初二。
龙君出,烟云绕,倾刻,风骤雨密。众人相走庆贺,仰望天空,龙抬头,摆尾,入灞河中。
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每逢二月初二,人们上香以谢龙君并求赐福,形成后世之老洞庙会。这是当地版本的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五谷丰。
二月二,龙抬头的高级版本是:玉帝闻武则天即位,怒,罚三年不雨。久旱,荒,灾,亡,盗,疫生。一龙王不忍,偷布雨被罚降人间压一山下,并语,若要重返天庭,除非金豆开花。世间一术士知,曰,玉米,金豆也。众悟,千家万戸皆制爆米花。帝见遂赦龙王。
出山日,二月二,龙王抬头上天庭,布雨润泽天下。全国即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天文学解释 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季节判断。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二月初二“龙抬头”,万物此时真正苏醒,春来了。这一天祈龙赐福,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
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理发日”,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日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所谓“老洞”,传说是道教祖师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曾在灞陵清风山这个洞里注经传道。信奉道教的汉文帝在位时对青风山(白鹿原东北角)老子隐居的山洞重新进行了修复,青风山老洞从汉文帝起经两千多年历历朝代续建,形成了庙、堂、殿阁、楼、古洞等五六十座儒、释、道三教圣地的古建筑群,从山上一直延续到山脚,彰显了老洞古建筑气魄雄伟壮观。
老洞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一年一度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老洞庙举行,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老洞庙在西安以东的白鹿原北麓,灞河南岸。此庙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翠柏葱笼,山花烂漫。据《咸阳县志》载:老洞庙开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最初由当地姓王、姓牛的二位善士募资修建。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战火不断,老洞庙被付之一炬,直至清朝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民国初期,善男信女,募捐化缘,不断进行扩建与修缮。才形成了一个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群体。殿、洞、楼、阁、重檐画栋,宏伟壮观。多少年来,观光者络绎不绝,进香者流连忘返,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老洞庙的主体建筑是药王大殿,又称“药王洞”。祭祀的神位主要是唐代医圣孙思邈。围绕大殿修建的亭台楼阁,共计三楼、三庙、八殿、十四洞。重重叠叠,依山而上。每逢初一、十五,罄声悠扬,使你顿生脱俗之感。无论是大殿、神洞,都塑有彩色神像。虽非巧夺天工,但却栩栩如生。其中有“送子娘娘”“无量天尊”“东海龙王”“黑虎灵官”。
农历二月初一是娘娘会,农历二月初二是药王会。每遇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祭祀娘娘,求生贵子。乞求药王,消灾免祸。一年一度的朝会者,多达几万人乃至十余万人。
解放前,老洞会会头(主持人)由“三社”执掌。杨圪瘩、莫灵庙村为东社,石家道为中社,刘村、何家街为西社,习惯上称“三社五份子”。会头按三社轮流负责操办,会期秩序均由“三社”统一管理。
西安市灞桥区席王乡刘村、石家道和莫灵庙三个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均要轮流举办规模巨大的(约12-13万人到会)老洞庙会。原庙殿设在石家道村南面的土山上,1965年被拆毁,80年代后群众自发修复在东边的半山上。殿内供奉诸多神仙,主角为药王孙思邈,尚有玉皇、王母、千手眼观音、燃灯佛、弥陀佛、八贤王、18罗汉和济公等。庙会期间附近及各县约60家鼓乐秧歌队送社火上山祭拜上香。庙会也是一次民间物资交流大会,约数百家公私商店及农民摆滩设点出卖农具、树苗、文具图书、食品、日用百货等丰富的物品。庙会期间,人们享受美食,购物,爬山登高,看锣鼓秧歌表演,看摔跤,看大戏,耍各种游戏,听道,讨吉祥等,热闹非凡,真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小时候,经常去逛老洞庙。
去老洞庙有西条路,一条端南正北,由石家道村正南方向南约半里地,过当时修建的上游渠南岸东西路,交叉口,有两排松树,向南数十米,就是第一个庙,庙中好像是伟佗。
再顺坡向上就是庙门大殿,门前两颗高大古柏,给人一种庄穆的感觉。
进门,两侧厢房,分别是四大天王。
正中向南则是阎王殿,阎罗端坐正中,殿前是地狱鬼卒,正在施刑:
有火烧的,有水淹的,有油炸的,有磨粉的,有上吊的,各种酷刑,惨不忍睹。
殿堂后是靠山修建的二层楼,曰凤凰楼。
底层正殿,敬送子娘娘。
二层分三室,敬三清。
殿堂旁,有人们走捷径的坎坷路,通向西边居士居住的洞府。
再向上,有百神洞,洞内百神,形态各异。
百神洞东有岳王洞。
还有一洞,称无底洞,不知其深浅。
农历二月二,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说在这一天龙抬头,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每年过了这一天,年就彻底地过完了。二月一日这一天,老洞庙会在群众的期盼中开始,每天有五、六万人赶庙会。人们不只是从平坦的水泥路上赶来,也从泥泞不堪的小路上赶来。路再远,道路再泥泞也阻挡不住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的脚步。
如今老洞庙正在我家正南边。
每年过会,儿子的同事朋友总来看热闹。家中两台自动麻将机坐满打麻将及围观的人。扑克牌也在小桌上摆战场。
游戏结束,宴席比过年还丰盛。
老家的房子拆了,除祭祖外,很少回村了。
老洞庙会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去过,但老洞会的记忆却深深的刻在脑海中。
我也早已不在是当年逛庙会的孩子,时间匆匆流去,像原下那条河水一般不停歇的流走。老洞庙会每年照例在过着,在时间的面前,有的东西一直不会改变,有的早已改变了样子。
每到早春三月时,就会不由自主想到老洞会的热闹场面里。记得早春三月时,老洞会的前几天,家家户户讲究做棋子豆吃,这种当地传统的小吃也是二月二时的讲究吃的一种小零食。家家都会在簸箕里晾上很多的面豆子,在温暖的三月阳光下晒干后,放在锅里加油加调料炒熟,酥脆可口。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小零食。棋子豆的味道一直伴随着人们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也成为了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里一种特别的味觉记忆,每个节日都要吃特定的美食,二月二吃棋子豆,和老洞庙会一样成为心里一道深刻的记忆。
在关中地区广泛流传着“二月二,吃豆豆”的说法。二月二,陕西人的习俗要吃豆豆,炒豆子和棋子豆都是吉祥的小零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传统的棋子豆制作古朴,大多是用大锅置于柴火上将面豆混在土中炒熟,其味道淡雅,还有开胃健胃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今天的棋子豆已经变换出了多种做法,有揉面时加入鸡蛋的,有油炸的、烤箱烤制的,其味道也随之多样化了。
莫灵庙位于白鹿原下,毛西村西偏北约3公里处。村东南凤凰嘴建有汉文帝刘恒之墓——霸陵。
霸陵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生长的土崖。
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爱惜民力、十分俭朴的皇帝。相传他在位24年中,只用过个素色的蚊帐,破烂的地方也要缝补起来继续使用。他所骑的马鞍也是他父亲刘邦用过的。曾有一位大臣要在骊山修建一个承露台,说常饮收集到的露水可以养生长寿,他听说后,即令停工,不许搞这事。他诏令官员们节俭,“与民生息”,发展生产,开辟了影响深远的文景之治,也使汉朝从此崛起。他从不称“朕”,在遗嘱中写道,24年里没有给百姓做更多的事,很是遗憾。他把死看得十分淡然,“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佳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身,吾甚不取。”他认为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必为死而悲哀。一些人贪生怕死,厚葬而破财,他不愿这样做。在遗嘱里还写道,此地(霸陵)山川依旧,不起坟冢,就地埋葬。他死后百姓可照常吃肉、喝酒、唱戏娱乐。家人戴的孝布也不要超过三寸,不许组织大臣啼哭。死后灵堂只用一天就可下葬,墓中不要任何陪葬物。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无仅有的。后来绿林军和黄巢军都打开过他的墓搜寻宝藏,而一无所获。
莫灵庙之村名,正是与汉文帝葬礼有关。当年,官员大臣就是遵照汉文帝的遗嘱,在他死后不留坟冢,埋葬不行仪式。当时百姓只知“一夜之间棂椁不见了”。其后,在凤凰嘴下修建一献殿,称为霸陵庙,俗称莫灵庙(没棂庙)。此庙经历代修年,清末称为莫陵庙。
书画作品
作者简介
靳宝,醉墨斋斋主,祖籍陕西省西安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承家学,备受家训,酷爱中国书画艺术,早年就读西安美院国画系进修。拜帖颜,柳,欧,赵等诸家碑帖,为揣碑,博读钻研古书经典,吸精取髓,提升自我。国画擅长水墨山水画,水墨花鸟画,书法擅长隶书,魏碑,行书。书画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