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火了一部美食记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
我那年二十出头,在一家十个人的公司做会计,没过多久,公司倒闭,我也跟着失业了。
怀揣着待业青年的梦想,我守在电视机面前,手里握着遥控板,操纵着四维空间里的贝尔德,从CDTV穿越到CCTV。
屏幕里忽然出现一只亮澄澄的大火腿,它的轮廓和曲线是如此结实分明,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哈喇子流到膝盖以下的部位,我可以幻想出它的十种烹饪方式和前调的两种味觉。
这一年,我还没出过四川,胶原蛋白满满,除了会吃、会睡,还是一个听话的好女孩。
2018年,又火了一部舌尖上的世界,叫《风味人间》。
凌晨,我躲在出租屋的被窝里,打开标记着红点的订阅消息。上百条未读的推文,就像等着被皇帝翻牌的妃嫔,为了春宵一刻,用尽心机。标题党。
皇帝在面对赤身裸体的美人时,也会无法勃起,贤明的君主回到御书房批阅奏章,巧妙地避开了这一尴尬时刻。
我退出微信,打开《风味人间》。
文艺女青年对食物的渴望,透露出高处不甚寒酸的流氓气质,大概只能在无耻地意淫中,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
我不晓得人间到底是什么味道,只知道民以食为天,一顿不吃饿得心慌,三天不吃要直接躺在床上。
如果人间真的有味道的话,我希望,它是火锅味和烧烤味的。
关于吃,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保留着它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文化习俗。
比如苏格兰人不吃小龙虾,中国人不吃蜗牛。
在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五十分钟的播出时间里,就已经从新疆雪域上的马肉,吃到了到西班牙利比亚的火腿;
从高海拔密林中的冷笋,吃到了戈壁滩上奇特的蘑菇;从台湾的立翅旗鱼,吃到了荷兰的毛脚大闸蟹。
照这个速度一直吃下去,地球会不会被吃出一个洞来?
在新疆阿勒泰深山中的夏季牧场,吾尔恩一家终年以放羊维持生计。
四岁的吾尔恩追逐着羊群,准备捉住其中一只,款待今天造访的客人。
他很少在草场上见到族群以外的人,这帮外来的入侵者令他感到十分好奇,因此,他比平日里更加谨慎,小心地试探来者的意图。
吾尔恩的妈妈是个身材壮硕的女人,由于常年累月受到风吹日晒,已经无法从脸上看出她的真实年纪。
不知道她从哪里捡来的干柴,点燃了几块石头支棱起来的野炊灶台,准备炖煮刚刚宰杀好的阿勒泰大尾羊。
头顶的老鹰一直在上空盘旋,它似乎早已洞察这一切,也想分得一块羊腿。
新疆 | 手抓肉
阿勒泰大尾羊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
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山泉水炖煮的大尾羔羊,肉质Q弹软嫩,油脂丰沛,不腻不膻。
清水在充分吸收了羊脂和羊肉鲜味后,会变成奶白色的汤汁。
原汁原味的烹煮方式和简单粗暴的进食方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较为常见。
川西平原的西部地区,彝族也会这样煮小猪儿肉,放养长大的黑毛猪仔,在不加盐和其他任何佐料调味的情况下,自带甘甜味。
如果在肉汤里加入几根风干的萝卜叶酸菜,就成了一锅可口的酸菜汤。
西昌 | 小猪儿肉、酸菜汤
吾尔恩一家围坐在毡房中央的一张巨大餐桌边,享用夏天里的最后一顿美味,吾尔恩的外公就要随着挑选出的最强壮的羊群,连夜迁徙至90公里开外的秋季牧场。
吾尔恩也要跟着妈妈回到山下的定居点生活 。
阿勒泰大尾羊拖着几十公斤重的尾巴,一年要迁徙几百公里。
它们翻山越岭,花了七天的时间抵达吾尔恩家的秋季牧场,到冬季时,还要从秋季牧场赶往冬牧场。等来年的春天,又从冬牧场抵达夏牧场。
周而复始,迁徙的路,成了吾尔恩外公难以割舍的,回家的路。
乌伦古河南岸,是吾尔恩家的冬牧场。由于迟来的降雪,他们比预期进入冬季牧场的时间晚了四十天。
这里草料稀少,积雪是唯一的水源。吾尔恩的外公只能通过严格控制羊群的啃食范围,来保证羊群能安全度过寒冬。
在这寒冷的荒漠里,有一种罕见的美味——马肉。
用新鲜马肉配炒制的库尔达克,在吾尔恩家一年只能吃到一次。吾尔恩和妈妈特地从80里外的定居点赶来,分享这难得的美味。
新疆 | 库尔达克
库尔达克,是新疆的特色美食,一般人家是以牛羊肉为原材料,它的做法类似于土豆炖牛肉。
我不忍去想象马肉的味道。在我看来,马是自由的象征,我渴望在马背上驰骋,在草原上飞奔。日出而作,日落从姆妈家的帐篷路过,顺手带回一块馍馍......
用完餐后,吾尔恩妈妈把剩下的马肉,用草原上的雪水和盐腌制,在用烟火均匀脱水。马肉靠着寒冷和时间对的风味进行改变,成为哈萨克牧民重要的越冬储备。
其中马肉马肠最为珍贵,是宴客上品。
新疆 | 熏马肉马肠
马肉马肠的制作方法和灌肠类似,把整根肥瘦相间的马肋排,小心翼翼穿入马肠,并在肠衣两头打上结,置于-20℃的毡房里一夜。
微景观镜头下,雪花在马肉马肠上极速凝结结,最大程度上保持了马肉的鲜味。第二天一早在用烟火熏制。
在肠衣的保护下,烟熏的马肉马肠表层缓慢转变为焦糖色,由表及里凝敛风味,悄然出香,再风干一个月就可以食用了。
于此同时,在中国牧区最东端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人们也在用一种相对复杂的方式烹饪羯羊。
牧民们将在河边捡的鹅卵石,放进炉火中烧热。等石头烧得差不多了,在奶桶底部铺一层带皮羊肉,加入盐、洋葱、黑胡椒和香叶。
然后把洗过的鹅卵石,铺在肉上,滋啦作响。就这样一层层交错放入羊肉、调料和石头,最上面放上事先切好土豆和胡萝卜后,将奶桶盖子密封,放在炉子上烧牛粪烘烤。
奶桶肉是蒙古草原民族的独特美味,奶桶肉的秘诀,在于“烤”和“焖”,“烤”用鹅卵石,“焖”用奶桶。
密闭的奶桶就如同一个高压锅,通过牛粪保持均衡的温度,内外加热形成均匀的热气,羊肉的水分完全锁在奶桶内,毫不浪费一丁点儿汁水,使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
内蒙古 | 奶桶肉
当地人吃羊肉一般都是羯羊,因为羯羊的肉质比一般的羊肉更加鲜嫩,而且没有膻味。
羯羊就是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被牧民阉割的公羊,与之相反的叫骚户,羊如其名,这种“骚气”的羊肉膻味重,少有人问津。
失去雄性本能的公羊,沿着阴不阳、绵软顺从的轨迹成长,不谈恋爱,只一心一意跟随羊群觅食,等候献身人类。
这就是羯羊肉为什么更好吃的原因。
奶桶肉极致的味觉体验在羊胸口,胸脯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肉质比较脆嫩。刀锋过处,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绽开,绵密浓烈,余香满口。
于我而言,一只羊的生命力,是从它被串成羊肉串,架在烧烤架上,被刷上油的那一刻开始的。
当油脂的部分被烤得金黄透亮,热油顺着晶莹剔透的羊肉交替滑落,跌在炭火上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味蕾在舌苔上鼓噪起来。
只有最美味的食物,才能让五官感到不安。
孜然的异香跨越了十万光年的距离才得以悬浮在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没有经过炭火洗礼,没有被孜然和海椒面裹挟的羊肉,是没有灵魂的。
吃的初级阶段,是为了使肉体得以生命的延续,在温饱得以解决之后,人们越来越爱吃,越会吃,一种食材可以有上百种烹饪方式。
不过,令人最难忘的,仍是记忆中的味道。 即使走遍大江南北 ,吃遍世界各地,也寻不回。
吃的乐趣,不仅仅在于不同食材能够碰撞出不同的美味,人与食物背后的故事,更加令人神往。
美食的分享是源于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皮桃莉 】peaches_li ,我们一起吃肉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