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恨人有,笑人无”之国人劣性的神来之笔。——闲读《随园诗话》(164)

【原书卷十四·七八】

名士气习多傲兀,惟锡山之顾立方进士、嘉定之李书田孝廉,恂恂讷讷,虑以下人。顾《不雨叹》云:“外河水浅今成沟,内河水涸今成丘。螺蚌纷纷杂瓦石,童稚踏歌桥下游。大船抽却舵,小船沙上过。长年袖手篙师饿,估客篷窗三月坐。清晨妇子喜,浓云在天雨至矣。雨不来,风飔飔,先讹作乌尾,后涣作鱼鳞,六龙跃出光陆离。朝不雨,夕不雨,老农低头泪如雨,浮云闲闲自来去。安得侬家稻,多于原上草,有雨固佳晴亦好。安得侬家田,生近沧海边,朝潮暮汐高于天。无水不可车,有稻不可割,路逢一士大笑乐:先世薄田今卖却。”李见赠云:“一百八十八征士,只有先生最少年。风雅偏能兼乐寿,聪明直欲傲神仙。官如抱朴怀勾漏,人指栖霞作洞天。若使悬车须此岁,转因簪笏误林泉。”

傲兀,音ào wū,意思为高傲自负,不屑随俗。

顾敏恒,(约1746年—约1790年),字立方,号笠舫,江苏无锡人。顾奎光之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自知无吏才请就教职,官苏州府教授,不满三年去世。天才俊拔,善读书,好吟咏,词笔婉丽,骈体文尤古艳。少游贵池,代人撰《昭明太子庙碑》,袁枚叹为六朝高手。著有《笠舫诗稿》及《古文辨体》等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李书田,清代人。(资料缺)

恂恂,音xún xún。释义:1、恭谨温顺的样子:恂恂有儒者之风。《汉书·冯参传》: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2、小心谨慎的样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3、通“循循”。有步骤的样子:恂恂善诱。 

讷讷,音nè nè。释义:1、说话迟钝谨慎貌。《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清·侯方域《汤御史传》:“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讷讷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2、低语貌。李若水 《在柴达木盆地》:“当他和我们一块看见了这座城堡,他的多纹的脸上出现了怎样惊讶的表情呵!他抬头凝望,嘴里讷讷着。”3、不善于表达。

篙师,意思是撑船的熟手。宋·叶适《上滩》诗:“篙师上滩时,面作石皤样;及其进尺寸,乃在一偃仰。”

估客,本意物价,常指商人。

颸颸,音sī sī。释义:1、凉爽、微寒貌。温庭筠《罩鱼歌》:“风颸颸,雨离离。菱茭刺,鸂鶒飞。”元·胡助《居庸关》诗:“朝光暎苍翠,征袖凉颸颸。”2、凄清貌。唐·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小弦切切怨颸颸,鬼哭神悲秋窸窣。”温庭筠 《春愁曲》:“锦叠空牀委坠红,颸颸扫尾双金凤。”3、风吹迅疾貌。清·姚鼐《寄仲孚应宿》诗:“青天澹秋色,帆举风颸颸。”

六龙,释义:1、谓《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孔颖达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为御者。王安石《休假大佛寺》诗:“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抱朴,音bào pŭ,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原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抱朴就是指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

勾漏,音gōu lòu,亦作“勾屚”。山名。在今广西北流县东北。有山峰耸立如林,溶洞勾曲穿漏,故名。为道家所传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十二洞天。见于《云笈七籤》卷二七。汉置勾漏置(按:置,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韩非子·难势》:五十里而一置。)隋废。《晋书·葛洪传》:“以年老,欲鍊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勾屚令。” 杜甫《为农》诗:“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栖霞,指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

悬车,此处指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簪笏,音zān hù。释义:冠簪和手板。古代仕宦用笏以书事,簪笔以备书。臣僚奏事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比喻官员或官职。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中《不雨叹》的作者顾敏恒,来自无锡望族顾氏。其家族据称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后,明初自苏州迁至无锡胶山。历代诗书传家,科举考试,蒸蒸日上。学成登进士科者,鳞次栉比。明中期曾有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兄弟进士。明清鼎革,清顺治三年恢复科举,顾氏又露头角,翌年,顾可久四世孙顾镛中进士。后来还有顾光旭等等。顾敏恒的父亲顾奎光,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士。历官泸溪、桑植知县。顾奎光、顾敏恒被称为“父子进士”,名动乡里。顾敏恒的儿子顾翰,举人,官安徽泾县知县,女儿顾翎,清代女词人。乾隆五十二年,与顾敏恒同榜中进士的还有顾氏族人顾钰,“一榜顾氏两进士”盛传一时。

顾敏恒的《不雨叹》,细致的描写了江南地区遇到旱灾时的情形,“螺蚌纷纷杂瓦石,童稚踏歌桥下游”,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大旱之年,河塘干涸,河底的淤泥都裂着大口子,小鱼都成了瞪着眼睛的大头小身子鱼干,有时在浅浅的水汪处能够看到挣扎的泥鳅。孩子们对旱灾毫无感觉,非但不觉得凄凉,反而开心地从河底踩着淤泥过河。当读到“朝不雨,夕不雨,老农低头泪如雨”时,心情一下子被拉到农民因为颗粒无收而悲伤落泪的场景之中。这种心情,未受过耕耘之苦,未经过灾后之惨,是绝对难以体会的。该诗的末尾四句,“无水不可车,有稻不可割,路逢一士大笑乐:先世薄田今卖却。”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为啥要安排一个这样的结句呢?或许这是作者亲身所见所闻、客观记录?后来想想,未必不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别人受苦而幸灾乐祸者,岂在少数?股灾袭来,一定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太棒了,我前几天在最高点全部清仓了。”债券暴雷,也一定有人大笑:“让你们贪图高利息,现在连本金也亏了吧。我是看不上这些蝇头小利的。”“恨人有,笑人无。”这是国人的本性特征之一,顾敏恒虽熟读诗书,但却也是洞察世情之人,故在该诗结尾处写下了咋看突兀而又是实情的一笔。

诗话里的李书田诗,是给袁枚的赠诗,也是给袁枚的赞美诗,诗话全书中,这样的诗不少,但都写得比较有特点,还是值得一读。不过,诗的第一联,“一百八十八征士,只有先生最少年。”意在夸赞袁枚在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中年龄最小。这里,李书田弄错了袁枚参考的年份。清代博学鸿词科一共举办两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各地共推荐188人应试。而袁枚参加的乾隆元年(1736年)博学鸿词科,各地推荐267人应试。当然,写诗不是写史,本来弄个大约数就可以的。而康熙年间博鸿科,恰是188人应试,有了这个巧合,反而可能引起误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展现“恨人有,笑人无”之国人劣性的神来之笔。——闲读《随园诗话》(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