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 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齐景公待孔子。

微子篇,讲的很多都是隐士和逸民,有很多故事在里面。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微子是纣王的哥哥,离开了纣王,跑到别的国家了。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也是他的大臣,但是他装疯,最后也是变成了一个奴隶,这样沟通且偷生。(唐伯虎也是装疯。)比干和纣王在朝堂之上硬杠,结果被剖心而死。这三个人都是不跟纣王合作的。

孔子认为,这三种方法都是对的。

一个人离开,逃避,这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一个人装疯卖傻做奴隶,也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一个人对抗,也是不合作的态度。总之,是不能够和昏庸、残暴的政权去合作。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孔子认为他们三个人是仁人的原因。

用微子这一篇开篇,引出了后边特别多的这些逸民隐士的故事。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士师,就是典狱长,典狱之官。负责诉讼、负责判案子、负责抓犯人,这种司法工作者。这个工作真的不好做。比如,审判皇亲国戚。

柳下惠很会说话,他说,如果我就士秉公办事,到哪里都会被罢黜,如果我要是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秉性,我在现在这个职位,也可以混的如鱼得水。所以,我要是想改,早就改了,世俗的那些东西,谁还不会呢?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我自己有自己的原则。

柳下惠这句话逻辑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柳下惠的这个认知是有问题的,所以,孔子并没有学他,只是佩服他。

孔子,到处在跑,到处在找,找有没有能够和自己合作的人,孔子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柳下惠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学当中所讲的“耦合效应”,一个坏人做坏事,是要有坏的环境起作用的,他离开这个坏的环境以后,他可能很难做出这样的坏事来。人的行为是会大量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叫做耦合。一个城市里,把脏乱差、最糟糕的、高犯罪率的地区治理好了,这些犯罪分子自然就消失了,而不是跑到别的地方继续犯罪去。原因就是:环境没有了,环境的耦合性被破坏掉了。

所以,如果柳下惠能够像孔子一样相信环境的力量的话,那么,他不应该放弃这样的希望,你可以继续保持直道,但是你能找到一个好的团队,好的背景,一家好的公司。那变化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什么叫做好的国家?好的城市?好的公司?

就是,你能够让好人过好日子。在这个国家,在这个城市里面,你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你的日子能够过的很好,有理可说,出现各种纠纷问题,有法律可以做依据。

如果说,一个环境,讲理的人处处受气,有势力的人说话算数,那就会发现,根本没法干。

柳下惠并不认为环境很重要,他的认为观点当中,就是哪里都一样,这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所以,孔子跟他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孔子依然抱有希望,试试看,不同的环境之下,是可以不同的。

所以,柳下惠这句话,看起来逻辑完备,但其实缺失了一个大的角度,就是对环境的认知。他只是说自己的边与不变,而默认的是环境不会变。但实际上,环境是可以变的。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对别人)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方式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他又说道:“我老了,没什么作为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这句话看上去是一次说的,实际上中间是隔着时间的。待,就是待遇。

孔子和弟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很兴奋的,因为终于等到了可以用武之地。但他们却在等待了好久之后,得到的答案是:“我老了,用不了你了。”

齐景公的托词就是:我年纪大了,励精图治这些事儿干不了了,你如果搞改革,搞得人很累,就算了吧。这中间肯定有过很多次的交流,齐景公也在不断地判断,仁政这个东西能不能实行,按照孔子所说的礼乐教化,我到底能不能够在诸侯当中生存下去。

孔子曾经评价过齐景公,说齐景公有马千驷,而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比孔子死得早,死后并没有老百姓说他好的,虽然他有那么大的军队。就是双方都比较失望。

齐景公说完这句话,孔子转身就走了,去了别的地方。

也有人说,齐景公之所以改了主意,是晏婴起了作用,晏婴建议不要留孔子,因为孔子有怎样的问题等。

但李零教授考证,为晏婴证明,孔子适齐是在前517年,齐景公卒于前490年,晏婴卒于前506年,孔子适楚氏在前489年。也就是,齐景公死后,孔子就离开了。白公之乱,是在前479年,孔子不可能参与白公之乱。

有人说,晏婴跟齐景公讲孔子的坏话,说孔子曾经策划和参与过之前的白公之乱,按照年头看,孔子是参与不了的,齐景公也不可能听晏婴讲这个事儿。所以这个事情跟晏婴肯定是没关系的。

孔子是很欣赏晏婴的,因此《晏子使楚》那样的故事,我们也都听说过,这两个人肯定也是有一些雅量的。

总之,齐景公没有用孔子,多种可能,也许是有人阻挠,也可能是自己后悔了,也许他真的发现孔子并不好用,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零零. 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齐景公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