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赤壁赋》妙在哪里?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与苏东坡相遇。

作家余秋雨不止一次说过:

“我最喜欢的文人是苏轼,而在他的作品中,我最青睐的则是《赤壁赋》。”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风光不再。

可他却在人生的最低谷,顿悟世事的无常,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它是文学史上的高峰,更是我们前行路上的藏经阁,蕴含着苏东坡的智慧与格局。               

0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听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难题,不是辨识人心,而是认清自己。

每个人在天地之间,都不过沧海一粟,不把自己看太重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

有一回,苏轼去乡下郊游。

在田间小路上,他遇到一个挑着担子的农妇。

两人各不相让,僵持不下。

于是,他就口出狂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农妇毫不示弱,当即就提出对对子,谁输谁让路。

然后立马出了上联: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轼犯了难,想了半晌也毫无头绪。

直到看见田里的农夫们哈哈大笑,他才受到启发,连忙答上一句:两旁夫子笑颜回。

他看着农妇,顿觉羞愧不已,立马给农妇让出了一条道。

古人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越有才华的人,越懂得谦逊低调。

余华受邀录制《朗读者》节目时,主持人夸他行文简练,是当代大家。

他却戏言,别人都说我的文章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汉字少。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却反驳,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人这一生,谦卑基于见识,狂妄源于浅薄。

当你读过很多书,走过很长的路,见识到世界的广阔,就越能明白自己的渺小。

0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人生亦是如此,本就是不断地失去,又在失去中,不断地获得。

苏轼为人向来豪爽,好交友,家门前的访客总是络绎不绝。

可乌台诗案爆发后,过往与他交好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他们为了保全自己,有人明哲保身,有人静观其变,还有人急着撇清关系。

看着曾经把酒言欢的好友们一个个背他而去,他内心的防线一点点崩塌。

就在这时,黄庭坚站了出来,他冒着赔上前程的风险,屡屡为苏轼上书求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的《赤壁赋》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