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世说新语》:王导的中年危机

书接上文

【入话】

王导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任何时候都能把方方面面照顾的妥妥贴贴。

《世说新语·政事》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在一个宴会上,王导能让所有人都觉得舒适,即便是偶尔来到的乡下新客人也会觉得王导对自己另眼相看,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胡人,王导也能以几句客套的胡语让对方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欢愉。(按:兰阇是胡语“快乐、开心、尽兴”的意思)

而且情商之高,江东无人能出其右。

《方正》篇还有一则故事,说: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江仆射年轻的时候“很会”下棋,有一次和王导对弈,明明王导棋艺不行,江仆射却不下了,假装皱眉认输道:“哎呀,我恐怕要输啊!”

王导心领神会,知道对方是在给自己留台阶,于是也借机称赞对方非独围棋下得好,别的地方也有过人之处啊!

看官可别以为王导只会一味地和稀泥,他也有坚持正见的一面。特别在于太子人选这件国之根本大事上,那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方正》中另有一则故事:

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明英断,益宜为储副。”周、王诸公并苦争肯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晋元帝想瞒着王导废长立幼,但是敏锐的王导毕竟和晋元帝是穿开裆裤就混在一起的,晋元帝一撅尊臀,王导就知道他要干嘛,于是当场揭穿晋元帝的把戏。

综上,也许就是王导能将小朝廷维持得那么稳固的原因吧。

【世说】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是因为和晋元帝太熟悉了,所以晋元帝觉得处处被王导掣肘,想要培植自己的心腹,摆脱王导的控制;正是因为有兄弟王敦这个奥援,所以一旦王敦觉得皇帝有意疏远他们兄弟,滋生出野心,打算另立中央,决心叛乱,便会反噬王导。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打到了京城。

此次叛乱将留守在京城的王导推上了风口浪尖。一边是疑虑重重的司马皇家,一边是穷凶极恶的亲兄弟。

逃跑么,身为族长,京城乌衣巷里还住着老老少少几大家子人口,又怎么走得脱呢?

打么,未必打得过王敦,而且晋朝皇帝和他的亲信们也未必信得过自己。

进退维谷之际,只得带了一家老小跪在皇宫门前等候圣裁。

这时,那位在新亭泣对时出现过的周顗(字伯仁)出现了,他和王导平日里关系非常要好,王导见了,连忙大喊:“伯仁救我!”

可是周顗充耳不闻,径直从王导身边走过。

这一刻的王导肯定感到了无助,世态炎凉写在周顗匆匆而过的背影上。

其实,周顗并没有舍弃王导,只不过不愿意在非常时期受人以柄,当众回护王导而已。

虽然没在大庭广众搭理王导,却在单独觐见晋元帝时极力为王导开脱,并得到了晋元帝的谅解,不再追究王导的责任,赦免了王家的死罪。

然而当王敦最终获得胜利,占领了建康城后,在问起王导是否要杀周顗时,王导回想起了在皇宫门口的那个快步离开的背影,漠然地低下了头。

虽然王导并没有点头同意杀周顗,但是也没有点头不杀周顗。最终,王敦还是将周顗给杀了。

事后,王导翻阅皇宫的档案时,发现了当日周顗为救他而写的奏章,这才幡然醒悟老朋友的良苦用心。不由得老泪纵横,说了一句:

“我无心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所以,最后王导还是选择了站在朝廷的一边对抗亲兄弟王敦。

他果断地在王敦再次起兵时,宣布王敦已经死亡的消息,声称起兵的并非王敦,而是他手下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部将,从而造成了敌方的群龙无首、一举打乱了敌方的部署。

最终王敦病死,叛乱失败。王导再次回归了权力中心。

【新语】

当王导在新亭高调地慷慨陈词的时候,他是意气风发的;当王导在皇宫外面对周伯仁快步走开的背影时,他是落寞的;当王导运用出色的政治智慧宣布王敦已死的时候,他是决绝的。

迎面走来的王导已经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也更圆滑了。

哪个中年人不曾是愤青,又有哪个中年人不会走向圆滑?王导不就是我们人生的写照吗?

这正是:八面玲珑说王导,中年危机看茂弘。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世说新语》:王导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