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水星《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伦理学和哲学的限度》于我而言,算是很难啃的一本书了。一次次想尝试进入那个想象中宏大的理念世界,又一次次被隔离在外望而却步。这时候语言,反而变成了一种障碍。忍不住碎念:“说人话说人话说人话”!可是隐约的,我知道它所讲的,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尽管它“藏在黑暗之中,看得见也看不见”!
“我们要怎样有理由的生活?”围绕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问题,辛勤的哲学家们争论了数百年。可是尽管由此产生的文本著作汗牛充栋,它真正的土壤,却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日常化的生活,离我们其实很近很近。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那样的时候?就是你不管多么努力的想放下心中的怨恨,可是曾经的创伤如同陈年的顽疾,怎么样都不肯消除,你的心,如同被放置在热油和寒冰里煎炸、冰冻,早已经面目全非;面对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两个人),你根本无从辨别谁是谁非,你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原谅;对于婚姻和感情,你总是摇摆不定,时时被新的希望点燃又被绝望所击垮,你搞不清是该爱还是该恨,是该就此停止还是该毅然远离;再或者,你套用着众人皆已熟知的理论和概念,却根本不理解它实际所指的是什么,你不知道它依靠什么在运作,也不知道置身于其中到底意味着什么;你被现实中的所见所闻困扰,你被道德的律令肆意的评判,你从未意识到自己也需要辩护……你,陷入在迷茫的深井无法自拔!伦理,我们无法为它给出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定义,但我们却实实在在生活在它看似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力之下!
说到这里,需要澄清一下伦理和道德的区别,因为太过经常的一起出现,我相信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习惯性的以为它们是一回事。
伦理和道德都意指性向或者习俗。区别在于,“道德的”所指的的那个拉丁词更多强调社会期待这层含义,而“伦理的”所指那个希腊词则更偏重于个体品格。伦理思想永远不会完全如其所是的那样显现出来,永远不可能充分显明它依栖于人的性情这一事实,这也正是个体及其伦理“不可化约性”的特性所在。
既然人在任何一个层面上都不可能被实质上的统一,那么对每个人来说,何谓“良好之生活”?它作为伦理目标出现(起码理论上成立)的时候,依据什么来设立自己的标准?
维特根斯坦如是说:“伦理是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探索,或是对真正重要的东西的探索,或者我会说,伦理是对生活意义的探索,或者是对是生活过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探索,或者是对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伦理寻求的辩护的着眼点不在于劝导任何人做任何事,而在于促进自我理解。自我理解才是道德哲学的真正任务。辩护所依赖的预设越弱,它就能越深入地促进自我理解。
自我理解(即发现自我),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澄清的过程,它,才是伦理生活真正的核心!
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认知和观念,认知和观念源自于与客观世界的作用,再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以后产生的经验、知识、理论、信念、伦理等可以返回来指引个体继续与客观世界的作用。自我理解的目的,就是确认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事物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必须针对一个背景而言。独白式的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幻觉:“内在生成这种事情,如果理解为独白式的,则是子虚乌有。我对我的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而是说,我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内化的对话,订立了这一同一性,这就是为什么内在生成同一性之理想的发展,赋予了认同一种新的和关键性的重要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查尔斯·泰勒所定义的“视域”或者“框架”指向的,就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和格局。“你有什么样维度的伦理生活,你就会对你的伦理客体做出什么样的伦理反应。”
残忍和同情是否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从其表象上说,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然而,从其运行的机制来看,他们却都无法避开一个共同的心理过程,那就是“共情”。同情自不必说,一定是你感受到了对方的痛苦才会心生怜悯,而残忍,因其冷酷的表现形式常常被人放在了同情的对立面上。可是残忍,也是需要共情的,你知道那样做会让对方痛苦,所以你才那样做,而“你知道”意味着你是可以感受的。残忍和残暴不同,残暴是根本不认为生命有价值和尊严,不带有任何的情感,而残忍是有情感的(怨恨或者仇恨也是一种情感),人类创造的词汇可谓是极其精准,既然向对方施与暴力(动作或者是言语)那又为何要忍?因为残忍和同情虽然指向不同的行为,本质上却是一回事,你只有用力压住其中的一个,才能完成另外一个。要么抑制同情完成报复,要么克制仇恨实现同情。
花这么多的笔墨去细讲残忍和同情的异同,其实是想说,太多负面的情绪会消耗掉生命中大量的能量(负能量也是一种能量),造成人生更多的遗憾,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理空间其实是有限的,当心里装载了太多的怨恨,你注定只能错过那些美好的东西。回归到伦理的层面上就是,作为个人,你认为什么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想”的过程,才是自我意识苏醒和建立的开始,是主体寻找自我存在之意义的发端,也是佛家所讲“活在当下”的意义所在。现代人,脱离了伦理的基石去讲善良、讲活在当下其实是不大现实的。
道德,恐怕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多而且力量极大的一种统治工具了。在道德的绞肉机里,主体被消解掉的个人完全无力反抗他律道德的审判,任何属于个人发自本心的声音,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被钉死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人应该怎样有理由的生活”?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在破除专制,是对自身最大的反思,而道德,是我们应该特别抱以怀疑态度来对待的东西。
如果说人性是自私的,那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拒绝过去种种的诱惑与未来之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并时刻警惕道德冠以各种高尚之名所实施的绑架,才是符合人性最优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能还是无法使伦理从那个幽深的世界中明晰的显露出来,那就让我们凭借自己的直觉(或感觉)去触摸伦理的脉络吧!
你具有什么样的欲望,又怎样去实现你的欲望?人总是以为欲望只和自己有关,而很少去反思: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是否是在欲望他者的欲望?缺乏伦理的建构,所谓的个人欲望很多时候都只不过是盲从、跟风甚至是一种迎合跟表演!伦理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欲望,看到关系中对方的欲望以及自己在对方身上补偿不了的东西,看到了这些,你就找到了把握两者边界的尺度,你可以尊重他(她),也可以抛弃他(她),你不会随意的侵凌他人,也不会愚蠢的“抱团死”。
伦理的底盘上,有着更高维度的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有了这样的维度,你就多了一个乃至多个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你不会偏听偏信随随便便给别人扣“大帽子”,也不会毫无原则的认为谁无论做了什么都情有可原。每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是否合理,要回到当时的那个“场域(情景)”中去看,还要从后期它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不如此,我们就无法对事物获得全面和立体的认知。
伦理,是那个我们可以为自己进行辩护的标准。如果你是一个合法的主体,你就要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就需要为自己辩护,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你以为任人“宰割”只是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事吗?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有不平等,就有侵凌与被侵凌,只不过这种侵凌被粉饰和伪装了。那些每天抬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发号施令的人不就是吗。当然,自我辩护不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它是源于理性的自律所发出的道德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清晰的分辨出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反思、什么是准确的自我定位、什么是自爱……因为自由不等于放纵、反思不是自我否定自我攻击、自我定位也不是歧视和否定他人、自爱更不是自私!
目前,人类个体力所能及的三个存在理念为物质存在、社会存在、文化存在三个级别。在这三个级别的存在维度上,它们分别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以及其在艺术审美、理论、价值观上所达到的稳定状态。如何获取生存的必需品、如何得到相应的社会认同、又趋向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个体获取完整存在感的主要途径。
只有具备足够强的社会心智,我们才能在使用很多理论和概念的时候,理解那些理论所涉及的社会组织形式,才能对人生有所规划。有人说,我们不要总想着一个组织为我做了什么,而要想我为这个集体做了什么。更理性的想法应该是,我在这个集体里我可以实现一个怎样的自我!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对包括这个组织在内的各种组织有更多的认知水平才行,而这个足够强的社会心智,一定包括个体所拥有的坚固的伦理底盘。
伦理的任务,旨在帮助我们确立人生的方向,一旦有了方向就不会混乱,就不太容易被周遭的环境所干扰,不再总是戚戚于琐屑庸常。
岁月如梭,人生短暂,一切终将尘埃落定,生命中不可辜负的,唯有那回荡在茫茫宇宙中的心灵的回响,轻轻推开那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世间的美好就在眼前!
【最后,要深深的感谢为我们带来精彩课程的XYH、ZXL、CYH和老T,因为坦诚、因为对知识精益求精的探索、因为心中纯粹的善意,我们有幸领略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盛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