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的来龙去脉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诸葛亮为说动周瑜联合抗曹,提到了铜雀台,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 。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这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激周瑜的记载,因为小乔正是周瑜的老婆。但这明显是罗贯中先生为了小说更加引人入胜修改的,明显不符合历史。至于诸葛亮引用的曹植的《铜雀台赋》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就更加牵强,当时铜雀台尚没有,哪有什么《铜雀台赋》,而且其实压根也没用什么《铜雀台赋》,《铜雀台赋》其实原来叫《登台赋》,里面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其实是“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并不是任命乔,而是两座桥。不过这铜雀台却因为《三国演义》而更加名声在外。

铜雀台,的确是曹操所建,那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修建铜雀台。铜雀台修建在邺城,邺城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也是著名的西门豹治邺中的邺城。从204年,曹操攻下邺之后,就把这里当作了政治文化中心,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作,曹操的后16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最初曹操建的台其实不只有铜雀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但铜雀台先建,另外两台后建,三座台,铜雀台居中,也以铜雀台影响最大。唐朝大诗人杜牧写的《赤壁》中,就以自己的眼光来描述了铜雀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来到赤壁古战场,从遗留下来埋藏在沙中的戟,磨洗过后发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印迹,他不禁概叹,倘若当年不是周瑜有东风的相助,东吴的两大姐妹花大、小乔就要被锁到铜雀台,当曹操的小妾了。诗人想象当年是丰富的,也是富有戏剧性的。这首诗为后来一些好事者增添了不少浮想联翩的材料。

当然,曹操不会是为了所谓的大乔、小乔才打赤壁之战,建铜雀台更不是为了作为自己的后宫。因为赤壁之战几年后,曹操才修建铜雀台,当然不可能是为了大、小乔来修建。不过是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心情高兴,把文武百官,子子孙孙叫上,吟诗作对对其进行歌功颂德而已。其实这也就是曹操修建铜雀台的一个重要目的。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和权威,为自己以后更进一步的行动早舆论声势。

其实过去什么人建什么养的房子,尤其是大臣,那是有定制的,不能越礼,曹操赤壁之战后回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善自己的班子,积蓄力量,比如过发布求贤令、练兵等等,包括修建铜雀台就是为了后来自己曹家把控江山登基做准备,修建铜雀台就是是曹操的一种试探,试探舆论的风向怎么样。要说曹操没有想法当皇帝,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最终没有做成皇帝,那是时也命也,不过他还是享受皇帝的威仪。不是皇帝、胜似皇帝。至于《三国演义》中说的《铜雀台赋》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乃是小说家利用了谐音,把小桥做小乔罢了。

至于为什么叫铜雀台,那就是一种谶语,也是一种迷信,过去那些位居高位的人哪有不迷信的呢,都喜欢说天降祥瑞。据说曹操夜宿邺城,半夜见有金光由地而起,翌日挖掘得铜雀一只,在场的谋士荀攸说:“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现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闻言大喜,便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河畔。而建台的原因当然就是彰显武功、显露肌肉和试探舆论了。

但后来好事者综合看了《三国演义》后,反倒认为曹操建铜雀台就是为了东吴的大、小乔,或者建铜雀台就是作为他的藏娇之所,倒的确冤枉曹阿瞒了。曹操的心胸的确不至于此,读读他在赤壁之战失利后,途经秦皇岛时写的诗就知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可不是一个沉迷酒色的人能写出的作品。恰恰反映了诗人雄心不已的心态。

铜雀台所在的临漳,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b��IB�|��y

你可能感兴趣的:(《铜雀台》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