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控力》:关于一致性效应和道德许可效应的思考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一致性效应。一致性效应,即指人的言行有趋于一致的倾向,人们嘴上说什么,那他们做出相应行为的可能性会更高。美国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所著《影响力》中,举了一个美国福利社的例子。每年这些福利社都会亲自打电话到一些家庭中,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为福利机构捐款,被询问的人一般都想着敷衍过去就说会捐款的。所以一般当他们第二天碰到需要捐款的情况时也都会捐。而那些没有被问及这些问题的人更倾向于不捐款。
这种效应很容易解释,因为人们倾向与做一个言行一致的“君子”,如果一个人说到而做不到,他们会感到难受,他们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个言行不一的人,也讨厌自己类似人格分裂的行为举止。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始终如一这种优秀的品行,而且也理应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则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是当你想做某件事情但怕自己坚持不下的时候可以把他说出来,或者发到朋友圈,这时候就会逼迫你自己坚持做下去,这是有道理的。
有趣的是我在《自控力》中看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案例:
研究人员将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分为两组,第一组判断以下命题,你是强烈反对、有些反对、有些赞同,还是强烈赞同。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工作。被问及这一组问题的大多数女生或多或少会产生反感,他们希望提问者赶紧收起问卷,别再提这种愚蠢的问题。甚至有些男生也会驳斥和质疑,提及的是否问题过于粗鲁。相比之下,第二组的问题看起来更让人接受。命题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第二组学生的态度更加中立一些,人们不太容易驳斥这样的问题,但看起来还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
判断完这些命题后,学生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做出选择。他们的任务是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这份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对这些驳斥过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说,这看起来是项非常明确的任务。他们当然不会歧视一个符合条件的女人。但普林斯顿的研究人员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和那些勉强同意第二组命题认为性别歧视不那么严重的学生比起来,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当研究人员询问学生的种族主义观点,并提供机会让他们表现对种族的歧视时,也出现了这种前后不一的情况。
这个研究让许多人很吃惊。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当你表达一种态度时,你更可能按这种准则行事。毕竟,谁愿意做伪君子?但普林斯顿的心理学家揭示了一个例外,这和我们对表里如一的渴望背道而驰。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跟我一开始一样,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为什么一致性效应没有发挥作用?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完全相反的两个立场?之前的书白读了?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实验者想到了之前自己的言行,然而这并不能使他们在接下来做出理性的判别,是什么力量如此强大,推动他们变得言行不一呢?明确驳斥性别歧视言论的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道德许可证。他们已向自己证明了,他们没有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这就让他们在心理学家所谓的“道德许可”面前不堪一击。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在这个例子里,学生们因为驳斥了性别歧视的言论而感觉良,因此放松了警惕,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他们更可能根据直觉的偏好作出判断,而不去考虑这个决定和他们“追求公平”的目标是否一致。这并不是说他们想歧视。他们只是被自己之前的良好的行为所蒙蔽,没看到这些决定会带来的伤害而已。
“道德许可”不仅会批准我们做坏事,也会让我们错失做善事的机会。比如,和那些记不起曾做过善事的人比起来,有行善经历的人在慈善活动中捐的钱要少60%。如果工厂经历想起自己近期做过善事,就更不会花钱去减少工厂造成的污染。
这就能解释之前的困惑了,一致性效应并没有生效,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大脑中另一股非理性力量--“道德许可”。恰恰是他们将之前的自己错误的放在了道德的高塔上,给他们未来的胡作非为开了绿灯。一致性效应更多的是对应之前的一言和之后的一行中,而道德许可效应的场景更多是
发生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行为。
关于这两个心理学效应的矛盾,我想我有另外一个层次的解读。就是万物不是绝对的。一致性效应不是处处生效,道德许可效应也有他特定的场景,他们表面上相互矛盾,其实往往互相制衡,甚至本质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是大脑非理性的体现——大脑通常的使命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和舒适,而不是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人类在作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理在发挥作用,还可能牵扯到当下决策个体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和价值体系。其复杂程度不是简单的一个心理学效应可以解释的通的,至于哪个效应会起主导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数据不会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百分之百十分罕见。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就像初中政治老师教我们做选择题时说的:“遇到带有‘绝对’、‘一定’这样字眼的选项,第一时间排除掉它”。
关于道德许可效应的案例,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计划的存养老金能满足那个想存钱的你,同时释放那个想购物的你。整理好文件可能会满足那个想工作的你,同时释放了那个看比赛的你。坚持一周锻炼满足了那个想健身的你,同时释放了那个想来顿烧烤犒劳自己的你。我们总是把进步作为道德许可,当做放松甚至放纵的借口。这就意味着,你总是前进一小步,退后两大步。
我们不像那些专业的心理学者,知道哪些场合下,哪种效应会生效,并且熟知这些原理和利害。但是当你发现这些效应在工作生活中渗透和运作的时候,你是选择当一个愚人,顺应与被操纵?还是当一个智者,保持理性与清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自控力》:关于一致性效应和道德许可效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