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些使用了很久的App?
有没有意识到你会习惯性的点开某个App?
有没有想过里面有一些产品设计者玩的小把戏呢?
读完《上瘾》这本书,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这是互联网领域的一本畅销书,它提供了一套可以“勾住”用户的方法。
从本书全名《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就可以看出,就是通过某些手段让人养成习惯。
这本书讲的内容很清晰,用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通过上瘾模型(the Hook Model)让用户养成使用某种产品的习惯。
这个模型分为四步,分别是: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就是引发用户去使用你的产品,这叫作“触发”。触发之后,第二步就是行动。行动要兼具动机和能力,有了动机,还需要用户的能力足够完成行为。行动之后,要给用户酬赏,还得是多变的酬赏。所谓多变的酬赏,就是指酬赏要有不可预期性。最后,是让用户在产品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投入”。用户与产品亲密接触得越多,就越离不开它。通过用户的“投入”,就可能产生下一次“触发”,从而开始一个正向循环。
于是你就上瘾了。
接下来分别简单的说明一下:
触发
通过某些手段使你首先对某种产品有了使用的想法,这就是第一步触发。
这个触发实际有两种方式,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指外界的一些方法,比如短信、一个小视频、一封邮件等等,吸引了你的注意。
内部触发是指你自己内心已经有了某种需要,比如你想学做饭,那么就会比较留意去寻找做饭的产品。
行动
行动很简单,就是经过触发之后,你开始真正的去做某件事情,比如开始下载了一个做饭的app,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学习做一道菜。
行动这一步其实也是有一些需要的,作者引用了福格的行为模型。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参见下图:
做出某种行为需要你有了足够的动力,同时能力足够,经过某种触发,综合作用下,开始了行为。
这里其实和百度副总裁李叫兽总结的需求三角模型非常像,他认为一个需求需要经过缺乏感、目标物和能力,说不定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
多变的酬赏
经过了前面两部,我们可能已经上手使用某种产品了,但还没有形成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次大量的重复,而有些产品开始你可能没有那么强的使用欲望。
那么,通过一些奖赏就可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这个奖赏不一定是金钱、还可以是荣誉、是自我满足感、成就感等等。
还有关键的是这个酬赏一定要多变或者不那么可预期,这样可以刺激用户,产生神秘感和吸引力。
投入
那么,有了前三步之后,还剩下关键的,就是引导用户在产品上投入,投入精力、时间、金钱等等。
只要发生了投入,虽然还是同样的产品,但用户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而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总会尽力和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
我们对事物的投入越多,就月有可能认为它有价值,会倾向于更加使用这个产品。
如此,以上四个步骤下来,一个上瘾闭环已经形成,然后再经过多次的循环,很坑就会产生上瘾的效果。
这提供了一种让用户养成习惯的思路,不一定对,但很多时候还是有借鉴意义。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如何养成习惯——重新认识习惯的养成,发现有一些地方和这个不谋而合。
我的这个习惯养成方法主要是首先内心有动力之后,经过某种条件开始第一次,然后持续的去做,搭配一个反馈机制,然后持续的行动加上正反馈又会刺激继续开始下一个循环,不久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想一想我们使用抖音时,可能就是先通过朋友圈别人发的视频触发,然后行动去下载了app,app不断给你不一样的有意思的视频,你在视频进行评论,还可以收到互动点赞的奖赏,最终你每天花的时间越来越多,逐渐上瘾。
再比如微信读书,你有读书的需求,正好微信给你退了这个广告,你下载了微信读书,开始在上面读书,里面会不断的给你推荐朋友在读的书,意外收获,然后你在上面积累的读书数据,让你也很难再离开,不知不觉中,你也上瘾了。
这说明上瘾情况很常见,一些产品确实会利用我们的弱点去引导我们做一些事情,这些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比如读书上瘾是好事,刷抖音上瘾就可能会浪费时间,类似的产品都有很多,他们为了商业最大化是很难有道德约束的,可能会无限制的发掘利用我们的弱点。
所以,一方面国家监管需要健全,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