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这么晚才回复你,因为我刚看到时不想回

2018年1月21日,是微信7周年生日。

我和它坐拥的近十亿用户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压根不知道微信的生日,或者它爸爸是谁。也许我们这些人也早已忘记自己是何时开始使用微信的。这里体现一个朴素真理:你可以不知道电是如何产生的,只要知道怎么用就行了。我们不必嫉妒发明家或者张小龙这样用产品改变世界的人,技术(工具)发明者所获名利仅仅是他们的发明和产品对世界和大众产生的利益中的极小一部分。因此,微信绝对是伟大的产品,创造出微信,包括张小龙在内的团队是伟大的。

人们创造工具,使用工具,同时工具也在改造着人类。人们学会使用火之后,才能够持续吃到熟食,逐渐地,人因为吃熟食更容易繁衍,下一代更高大强壮,但经过几代人的适应,人再一吃生食就会生病,甚至死去。微信本质也是工具,是普及度即将不亚于火的强大工具,因此它确实会改造人的某些部分——并且这些改造已经初现端倪。

参考主流手机应用市场,微信基本被归为“社交(即时)通讯”类。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微信公众号已超一千万,加之看一看和搜一搜插件被分析认为是剑指今日头条,所以微信的媒体属性应该可以与社交和通讯平起平坐。像我使用微信,基本只是发挥了微信的媒体功能。

微信崛起,短信首当其冲。这是大范围的样本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我个人而言,短信时代,我很少发短信;微信时代,我也很少发微信。)所以,如果把微信的三大属性与刘关张相对应的话,通讯属性大概是刘备,它是老大,起码一开始是这样的。

数字时代的即时通讯在速度方面日益逼近真实生活中的对话。用手机交流,回应相当快:当某个人说话,另一人回应一般只要200毫秒。“秒回”应运而生。结果,每个人都形成一种感觉,似乎某人回来之后马上就会回应你,如果他想回应的话就能回应;若对方没有回应,你就会焦虑。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复你的留言,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类问题已经进入了反讽自嘲的段子市场,其实它一点都不可笑,很多家长甚至会在孩子没有及时回复留言的情况下拨打报警电话。这种恐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是不可想像的。

虽然数字信息模拟真实会话,速度越来越接近,我们却越来越习惯忽视文本信息和邮件,许多人之所以喜欢数字沟通,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回避信息。 

得到上有篇《使用手机的16条基本素养》,第七条是“微信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允许延迟回复,开口先问一句‘在吗?’就很不得体”。公众号爱范儿曾在一月份发布一篇文章,名为《以后还有人在微信问你“在吗”,直接甩这篇文章给他》,其中汇集了一些网友对“在吗”的恐惧,并提供了“友尽反击型”、“装疯卖傻型”等五种针对“在吗”的回复方式。

“在吗”的语气是明确要求对方要尽快回复——最好是秒回。隔了三天,回一个“在”,对双方都是尴尬无比。由此可见,即时通讯极其方便的情况下,人们反而不愿再“即时”,并躲在屏幕后面假装没看到信息——数字沟通使装糊涂更加容易。

同时,那些只有通过阅读面部表情才能获取的隐含信息根本不可能通过表情包来正确读取。这一部分下次再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抱歉这么晚才回复你,因为我刚看到时不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