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原: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作家马原

昨天看《星空演讲》,忽然跳出来一个标题:《作家马原:我是如何逃离北上广的》。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向对作家、书这些关键词非常敏感,于是跳过自己想看的那期,直接看了马原的演讲。

说实话,在看这个演讲之前,我对马原没有什么了解。在演讲中,他很随意地穿着牛仔裤、白衬衫,讲述了他人生的几个关键词:生病、逃离、桃花源和书院。

多年前,他检查出肺部疑似患癌。和正常人的想法不同的是,他没有四处求医问药,而是跑到了海口,说因为那里有椰树牌矿泉水。这个矿泉水是国宴用水,质量一定不会差。

听着听着,我觉得这个老人挺有趣,思想也是很特立独行。他说,他觉得水是人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患病了,为身体换水,会不会让身体复原呢?结果证明,这个方法还不错。

他继而寻找有好水的地方,他觉得,有好茶的地方一定有好水,最后到了云南接近缅甸边境的一个山里,还举家搬到了那里定居。

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真正过上了上古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他喜欢阳光、水和空气,每天喝自己家后院的山泉水。

如果说现代人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马原就是将这种向往变成了现实。

人生最终是看淡

在整个演讲中,能感受到马原对生与死、对人生意义的看淡。

他说,当你终日需要思考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的时候,你必然会思考哲学。在哲学上,生与死一直是重要的命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们用无数种方式诠释生与死,却只有在真正要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对生有最深切的认识。

2012年,马原的小说《牛鬼蛇神》出版。他说:

一场大病会让任何人成为哲学家。面对生死,我会想能不能继续活着,在被迫成为哲学家的过程中,有了《牛鬼蛇神》这部小说。

面对生死,再大的烦恼都不再是烦恼了。马原说,我得了治不好的病,那我为什么还要去治呢?想想,确实有道理。但是,真的当疾病来临,又有几个人如他一样洒脱地放弃治疗,真正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呢?

他说,我很庆幸我还活着。他今年65岁,言语间却像个孩子。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是因为人生到了那个阶段,你不会再在意太多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再让自己烦恼于鸡毛蒜皮的小事。

他在山上的家里盖了9间房子,说要建成一个书院。对于读书人来说,对书房、书屋都是有偏执的热爱的。想象着坐在山间,冬夏都很凉爽的书房里,看书、写字、喝茶,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可是,人又有多少机会,像他这样率性而活呢?我不禁对他的生活充满了羡慕。

马原说:“我比较迷信,信骨血,信宿命,信神信鬼信上帝,泛神。”

他也承认:

面临生死,很多事情就看通透了。年轻时,命算啥?斗气比命重要。但今天我一定不是这样。

可能正如他所说,当你没有经历过疾病、生死,你可能不会去思考那些问题。但当它们来临了,你就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最终是看淡,它最美好的状态,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吧。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看完马原的演讲后,我搜了一下他的作品,也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

他出生于1953年,是先锋派作家。他的个人经历很丰富,进藏做过记者、编辑,曾任同济大学教授。他和余华并称为“东邪西毒”,他们是多年的好友。

在马原的新书《黄棠一家》的发布会上,余华说:“马原身上始终保持他的一个优点,就是幼稚。”我想,这里的幼稚一定是褒义词,是看遍世间沧桑之后的归真,是放下一切羁绊之后的释然。

一个人,若是连生死之事都不在乎了,还在乎什么呢?

可能,正像余华评论马原这个人时说的那样吧: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你去开采还是没有开采。

马原还写了几本谈论经典、电影、小说的书,《马原:细读经典》《马原:电影密码》《马原:小说密码》。我都放在了备读书目里,有时间的时候准备读读。

这几本书和毛姆写的几本有点儿像,毛姆写过《作家笔记》《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心得》。《马原:细读经典》我读了几页,列了一些他喜欢的作品,其中也有我很喜欢的那本《刀锋》。等读完全书再写详细的书评。

作家必然都是爱读书的,在不同作家眼中,同一部作品必然有不同的解读。对比他们这几本书来读,应该挺有意思。

读作家对经典的解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著。所以,这些书读完之后,相信我对马原的作品才能有更直观的认识,就可以看看《牛鬼蛇神》了。

我之所以喜欢看各种资讯、视频,乐趣正在于此,那就是通过一个视频或演讲节目,知道了一个人,又通过搜索关于这个人的信息进一步去发掘有关他的作品、资料,进而通过他的作品获知你本已了解的名家,这个过程既是一种探索,也是有趣的知识递增。

感谢马原,让我知道还有人在用另一种方式生活,一种人人都向往却不敢为之的方式。

我们孜孜以求的,是名利财富,还是内心的充盈?有时间的时候,真的可以思考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家马原: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