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关于洞察

字数:1380

昨天在《精准内容》一书中学到了一个概念:洞察。

以前也听过这个概念,没有深思过,以为洞察就是观察。说一个人有很强的洞察力,就是有很强的观察力。其实,洞察≠观察。

什么是洞察呢?

书中的解释是:洞察就是那个本来就存在,但你要花一番功夫,结合个人经验和分析才能获得的事实。

书中的这个解释让人觉得有点不知所云。后来百度了下: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这样的释义,让人更容易理解些。

书中继续提到洞察有三个要点:

一是它本来就存在,不是你创造的。洞察,它不是科学家发明新东西,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比喻比较新颖,且让人易懂。

二是洞察需要通过大量努力才能获得。具体来说,洞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收集大量的数据;

2.从数据中找到规律,发现模式;

3.把模式综合起来,形成理论。所谓理论,就是你能用一句话描写那些数据。

三是洞察不是观察。洞察要揭示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是隐藏在海里的冰山,别人只能看到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有洞察的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海面下的冰山。

怎么判断洞察有效呢?

三个维度:要么戳中人们的痛点;要么挠中人们的痒点;要么既戳痛点,又挠痒点。

痛点是大多数人急需解决的那个问题,它可从四个角度切人:

角度1:痛点不是痛彻心扉的大痛,是日常高频感知的小痛。

像我们学习写作,日常高频感知的小痛是什么呢?就是写不出、写不好的问题。结合洞察思考,写不出、写不好的深层原因,或许是积累不多,或许是练笔过少,或许是写作的套路掌握不多等等。

写不出、写不好的小痛有哪些呢?比如像晓克那天发在群里的借调通知,借调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字写作和摄影水平,晓克很想调到局里宣传岗位去,但这时却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错失了一次机遇,这就是小痛。

角度2:痛点不是解决锦上添花的问题,是解决刚需问题。

我们参加职场写作培训班,不是要解决成为大秘问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参加培训,要解决的是工作中完成基本公文写作任务的问题。当某项工作需要用公文上传下达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角度3:痛点不是悲悯天下,是和“我”有关。

像以前刷在农村墙上的“计划生育”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不然儿子没对象”,与“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更孝爹和娘”,后者与“我”有更强的因果关系,更能戳中农村人的痛点。

角度4:痛点不是一个人的痛,大家痛才是真的痛。

想到院长每次作业中分析的共性问题,就是写作中的大家共同的痛点。

痒点,就是要让人们对没有实现的未来产生一种向往感。痒点制造的向往感不是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很可能会实现的。

痛点经常听到,关于痒点却是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才明白通过学习职场写作,成为单位上能写会写的笔杆子,就是一个痒点。学好新闻写作“有钱途”,这也是一个痒点等等。

洞察的意义何在?

杨澜在《一问一世界》书中写道:“所谓远见,即洞察力,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而勇敢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趋势的超前预见和清晰洞察。

洞察人间百态,方可托举不凡明天。会洞察时局的人,才能时刻保持自我警醒;会洞察人心的人,才能时刻掌握人生主动权。

不是每个成功人士都有强大的洞察力,但只有拥有强大的洞察力,才会引领人走向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16 关于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