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平凡人也可以获得知行力的成长路径

读了很多书,却记不住多少,更不要说用来指导生活和工作。

也知道知识是要拿来用的,可是在实践中却总是懵懵懂懂。

知与行之间总是隔着一层距离,倒也印证了这一句话,“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读书无用,甚至被人说是“书呆子”。

商业观察家何伊凡老师有个观点,“读书好像也没有什么用。这样说的人都是因为在知与行之间遇到了阻碍,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读书的人未得其用。”

何伊凡老师多年来深度对话全球100+商业领袖和几百位创业者,同时具有多年创业经历,作者应邀在国内互联网大厂举办读书拆书活动,广受好评。何伊凡根据自己的阅读、书写、演讲、授课,写了一本书《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在书中,提出具有开创意义的知行力概念和公式,教我们学会拆书成课,把知识转化为力量,力量又促进知识的学习,提供一种可以学为己用的工具。

知易行难,书中把做成一件事的逻辑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知而行、从行而知到知行合一。每一步都给出了可以拿来借鉴的方法。

1、从知而行,读讲写一体化

会阅读,在头脑里形成足够多的材料,才能会说话;会说话,才能会写作;做笔记或写作时会查资料,阅读才更有效;说话有清晰的逻辑,才能读得好、写得好。——何伊凡 《知行力》

比如作为一个大学专业课老师,想要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那么就不能简单地讲解教材,而是需要结合基础理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举例说明,这自然离不开大量的资料,资料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阅读与践行。其中,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为了如何做笔记而苦恼,既怕笔记做得不够完备又怕主次不分,大水漫灌。

在《知行力》一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得总结了一种做笔记的方法,“三环套月笔记法”,感觉豁然开朗。其中三环,分别是指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三环是讲课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月”就是应用。

这种方法跳出原书的逻辑结构,也不是只着眼于记录内容,而是从读者如何应用的视角出发,把一本书的内容根据素材种类加以分类整理保存。

也就是说,把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拆开再整理。

那具体如何拆为己用呢?作者何伊凡给出了三个步骤:

首先,充分吃透书中的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面面俱到,仅仅抓住核心知识点即可;

其次,围绕每个核心知识点提炼出让人听了就不会忘记的金句;

最后,将书中对应理论的案例,换成你的案例、新闻中的案例或其他书中的案例,尽量不要用原书中的案例。

根据这种方法,我在阅读的时候,试着利用相关知识管理软件就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拆解整理,阅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变成了一种积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有效的连接,进一步应用到工作与学习中。

好的方法可以进行不断的迁移,这应该是体现了作者写作的初心,重新定义成事逻辑。

2、由行而知,学会讲故事

看上去我们都渴望去阅读干货,希望通过干货的学习,以后就能付诸于行动,能够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能够带来自我改变。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故事组成的世界,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喜欢的方式一般都是以故事呈现。故事是打造品牌最好的工具。

娱乐八卦总是能够轻易的上热搜,不是大家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水分,而是在这个忙碌又无趣的世界里面,我们需要一些无所谓的话题乐趣。所以看热搜的排行榜,要么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但更多的是各种娱乐八卦。

同样在课堂上,让同学把一个概念理解透了,掌握下来,不是一遍一遍的反复背诵,也不是老师掰开了,揉碎了去讲理论讲概念。而是用一种不同于理论的表达方式,带入到这个概念里面来,能够在大雅大俗中,在实际的认知经验中去会心一笑,原来如此啊。

理论不是在云端,网络上的八卦背后也充满了各种理论和模型。但是不会按照理论表达的模式直接复制过来,而是需要分析受众的关注点,然后加以编辑整合。

通过打造共鸣力去讲故事,可以和听众形成一种我们是一样的认知,这不简单的说服对方,而是与对方达成共识,共同追求一个目标的实现。

3、知行合一,在复盘中成长

《 论语》里面背的最熟的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再静下来反思,一件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刻意的在脑海里面重现,回望前因后果,发生发展过程,自己怎么做的?得失何在?这是最好的成长。

可是很多时候,我却不愿意复盘,甚至会发自内心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我知道它很重要,也很有意义,可是我却不愿意做。正是因为不敢面对内心的那份惶恐不安。在复盘时,自己还是置身其中,为弱智的错误感到羞耻,为取得的成绩欢欣雀跃,尤其是倾向于看自己犯的错误,所以每一次复盘,每一次回望,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打击,时间久了,就刻意的去淡忘,去模糊,这算不算是自欺欺人呢?

何伊凡老师这样说道,“复盘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它会不断逼近你最不敢面对的地方,而真正的复盘都发生在最痛苦的时刻。”

在读到《知行力》一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时,不由地陷入思考,回避错误确实是会让自己当下心里舒服一点,然而,那又能怎样呢?真的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吗?就这样来看,肯定是不能的。

尤其是看到何伊凡分析总结的曾国藩日记的三个特点时,更是受到了刺激,“有恒、细致入微、对自己足够狠。”曾国藩年过三十,在官场也经历了许多打击牵绊,开始意识到从自省察己开始,尽管人到中年很难颠覆自己,然而,曾国藩却做到了,成长为一代中兴大臣。

开始学习元认知的相关理论,也就是以自我为研究客体,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剥离出来,冷静客观的分析。“内向的反思多一分,成长就多一分。”

写在最后

何伊凡创办了灯塔知行社,这本书对于渴望通过读写实现自我成长、不断精进的来说,就像是灯塔一样的存在。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性,给喜欢阅读却找不到发展方向的人提供了一条成长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易行难?平凡人也可以获得知行力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