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9 | 神小兽
这几天一篇《二胎爸爸13天住院日记》再次刷屏了朋友圈,作为夹心层的中年人,上有老板和事业要拼命,下有一家老小要照顾。
这年头,做个爸爸,不挣钱,被骂穷,不拼搏;挣钱不带娃,被骂像座山,“丧偶式”教育后代。
拼搏事业有多辛苦?《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上广吗》道尽了一线城市的心酸。那一片片冰冷的玻璃幕墙里,只有小隔间里的灯光还有温度。
养娃育娃有多辛苦?每个起床喂奶的半夜里,都有一双昏昏欲睡的眼睛。每个娃写不出的作业里,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唾沫星子。
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远远难过单独处理其中任何一项。因为外公的一场病,当年还在放暑假的我,不得不陪外婆外公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经历过凌晨的写字楼,也看过凌晨的医院,那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每到深夜,城市里最热闹的不是夜店,也不是宵夜摊,而是医院的急诊科,特别是儿科的队伍,永远是最长的。
宝妈冲进急诊科的时候,像一阵旋风,不到一米六的个头,背着着7、8岁的孩子,站都站不稳。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有时候刚也只是因为无人可靠而已。她很着急的请求队伍前面的人,希望能早点挂号,但深夜的急诊,没有人不急,肯帮忙的人也并不多。
顺手帮她拿东西聊了两句,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大晚上也不好意思麻烦其他人,只能硬着头皮自己背过来。孩子高烧犯迷糊,手抓不紧,看着她吃力却有条不紊的样子,想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孩子的爸爸此时此刻又在哪里呢?应酬的酒桌上?还是他乡的写字楼里?错过了孩子一次次生病的不安与难受,真的能靠钱来弥补吗?
急诊室的夜里,急救的电话总是时不时响起,我们所想象的生死时速,在护士医生的眼里,却是正常的工作速度。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护自己的身体了,上次一小伙子喝完酒转头就进ICU了,还是老板跟着来的。”排队的大爷止不住吐槽,“前脚拼命挣的钱还没到手,后脚就都还给医院了。”
的确,在写字楼里熬的每一个深夜,都不如ICU病房的每分每秒来的昂贵。现在的很多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都渐渐开始“年轻化”,科技在不停的进步,我们的“老化速度”也跟着加快了脚步。
没有经历过大病的年轻人,反而更容易忽略身体的预警,不病则已,一病惊人。就像之前《武汉37岁男子被查出胃癌晚期,他的朋友圈让人泪崩,面对疾病有太多话要说》一文中的刘凌峰,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但他却没有上面那个爸爸那么幸运,能在13天后就回归日常生活。
梦想有时候跑的太快了,需要披星戴月的追随,但身体却有着自己的步调,慢慢脱离了轨道。一线城市的房子可能需要奋斗几十年才买得起,但医院的ICU病房却是每分每秒都在烧钱。
健康的时候,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但在医院的病房里,却觉得每一个夜晚都漫长得可怕。隔壁床的大爷瘫痪在床半年多了,每天夜里都需要护理帮忙翻身。疼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只能咬着枕头。那种彻夜不眠的疼痛,在所有人都安眠的夜里,难以想象有多难熬。
“人在医院就是最没有尊严的,他们只希望你活着,却不能问你想怎么活着。”浑身插满管子,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睡都只能在这方寸之间。人一旦病了,就身不由己。很多绝症患者临终前最痛苦的不是治疗的难受,而是再也无法享受美好生活的绝望。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不是诗和远方,而是冰冷的白墙和永远的消毒水味。
凌晨4点的写字楼,是格子间困住了梦想;而凌晨4点的医院,却满是痛苦和委屈。我们每个透支身体的夜里,都存着侥幸心理,觉得不会轮到自己。难道只有在生死边缘挣扎了13天后,才懂得珍惜每个能早睡的夜晚吗?
那些为梦想奋斗的日日夜夜,真的值得你放弃陪伴亲人,拿自己的明天当做赌注吗?
白天属于奋斗,但黑夜,请好好的还给身体。
往期热文:
老人们的养老金都被盯上了,做为子女,我们都做了啥?
博士也废物,这一行如何拼学历?
《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
十二岁少年弑母,把孩子变成了恶魔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