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有这么一个场景,就是医生被问到某类不太贵的药物是否跟某类很贵的药物药效一样时,医生表示不好说。
其实类似的场景肯定很多,不过很多时候医院里的医生也不是不说真话,他要么是忙得没空跟你多说两句话,要么是跟你说的有限的几句话,在你听来也像“天书”一般。
因为他只能在自己庞大的知识库里,挑几个重要的点跟你简单交代一下,希望你能对他的治疗表示理解。
既然这类看似不走心的场景如此常见,那么我们如何更走“心”呢?
在医学里,心脏是一个孤零零的器官,但心血管系统却是一个由心脏、每一层动脉、庞大的毛细血管网络,以及一层层静脉组成的循环结构。
这看似是个小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乎心血管医学最底层的核心架构的大问题。
因为所有心血管的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康复,全部来源于这个网络循环结构,而不是心脏本身。
心血管系统是个什么样的网络呢?让我们在这个网络里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的血液会从左侧的心室射出,经过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最后到达只允许人体最小的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它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那么细。
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一个不落地带给全身37.2万亿个细胞,然后再从毛细血管回收到小静脉、中静脉、中央静脉,最后回到右侧的心房,流到右侧的心室,随着心脏收缩,从右心室射出的血液经过肺的各层动脉、毛细血管、各层静脉,将氧气带回到左侧心房,流到左侧心室。
旅行结束了,我们走了多远呢?
如果把全身的血管,从动脉到静脉加起来,有17.6万公里,绕着地球赤道,大约有4圈半。
心血管系统正是在这样的底层架构下,完成了它所有的功能,向全身输送氧气、养分,把每一个组织的代谢废物带走。
同时针对我们的需求,随时调整各个器官血液的分配,从而适应我们社会功能的所有场景。
一个健康的心血管结构,就得满足这五点:
能兼顾到每一个细胞的滋养;
输出血液,分配血液;
血液输送层层通畅;
能将代谢产物回收;
对组织供血有备用方案。
思考一下,你会发现,这个心血管系统的底层架构不仅适用于人体,也适合一个公司、一个军队,甚至一个国家。
心血管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组织严密接近完美的架构,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事实的另一面是,越是这样一个通畅的复杂系统结构,蝴蝶效应越是明显。
假如有一个8um的细针从毛细血管侵入,它也会顺着循环最终进入心脏。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也是打这儿来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血管问题的日积月累,导致了我们熟知的冠心病、心梗、脑中风、下肢动脉闭塞。让我们感觉急得不能再急的心梗、中风,其实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病。
如果有人在五十岁时不幸发生了心梗,那么大约从二十多岁时,他的血管壁上,就已经开始生长出第一个“斑块”。这个“斑块”会在未来不断长大,直到堵塞血管,心梗爆发。
所以,了解了心血管系统的网络循环结构,再回望可以做出改变的节点,其实可以追溯到我们对健康还没有完整认知的青春时代。
如果我们有了这点认知,就能更早地对自己的心脏负责任地做一些事情,同时规避另一些事情。
这门很走“心”的课就在得到APP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