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废寝忘食地捡垃圾吗?

图片发自App

你还在废寝忘食地捡垃圾吗?(wm197049)

有时候我曾想象过,假如没有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倒不是说什么倒退,凡事儿都是利害相叠加的,孰是孰非难以确定,交给历史评判吧。

我倒是想,互联网确实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受益的,也就是变化最大的,还是信息,以及和信息相关联的一系列东西。

比如说服装鞋帽零售企业所受的冲击最大。可以讲,以后的服装行业,就只有两种人,一种就是生产和销售者,一种是消费者。别无其他。即使属于小众市场的定制市场,也会被互联网形式歼灭。

那时候,一方面,大家穿着生产企业大规模量化制造的服装,一方面除了有生产企业区域之外,别的区域,谈到服装,就只有网购一条路,就是说,在此行业的食物链里面,我们只是终端消费者,只有被这个角色垄断。

和实物行业不同的是,我们的精神消费。假如没有互联网,我们的书籍报纸杂志依然存在,从实物书向电子类书籍过度当中,我们依赖的仍旧是原先的知识财富。

换句话说,是媒介变了。不是知识变了。

不论理工农医,经史子哲等等,即使互联网上面的知识,依赖的知识基础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传播方式和获得方式。

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因为一个“碎片化”学习的问题。碎片化学习,只能使你成为万事通,却不会成为专家。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看。

1、

第一,即使你能够加上某个学术权威的微信,并且也有时间聊一些东西。也不会获得多少知识。因为他本身有他的专著,他的专著是系统化的此学科的精华,有推导有理论,有案例有结论。学习他的专著,你不单学的是结论,而且是他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把这个行业的一些东西得以把握。试想,只言片语能和一个行业的专著相提并论吗?!

2、

第二,我们看看微博,微信,自媒体之类上面的知识究竟是些什么。也许,今天聊的是富兰克林的生平,明天讲的是牛顿的故事,后天就轮到霍金了吧。

        看着头头是道,天上一会儿,地下一会儿,所给你的就是冰山一角。互联网的很多所谓知识,就是从系统知识里面截取的某个片段。要么就是别人咀嚼了好多次的“常识”。大都泛泛而谈,深入不进去。

        一个是此类的说书人没那个水平,万事通且通得透。二是他们没那个时间。

3、

第三,人家其实就是开了个窗口。相当于百科窗口,讲点儿新鲜的事儿,说个奇葩的人。或者讲些名人不被人知道的一些个事儿。

所以,压根儿不能把互联网的碎片知识当成系统知识的。

碎片儿式的学习,只能使你更加浮躁,更加繁杂,尤其是好多“有偿知识”。

好比学习清朝历史。有不同版本的清史,有诸多野史,还有好多清史专家的大量的文献资料。倘若成为专家,你觉得,从互联网上你能学到些什么。你从电视节目的清宫戏里又能学到些什么,你从微博,微信上面关于清朝的文章,又能学到些什么。

不言而喻。假如没有互联网,我们的学习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有了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看我们是如何学习传统知识的。假如一个人的知识来源于手机微信短文,我们的知识体系就会被一些鸡零狗碎组成。简言之,是垃圾!

图片发自App

即使真正的垃圾,也只有分门别类的垃圾加以提纯重塑,才会有所价值。更何况了,现在什么样的知识没有系统的呢?

碎片化知识,只能使我们浮躁厌烦。只能浪费你的时间。举个小小的例子,有本心理学专注《自我关怀的力量》。有人读了以后,拆散此书,写成了三本浅显易懂的书,把其中推理的部分删去,增加了好多煽情的文学性描绘语言。名曰《最爱的人是自己》、《最应该爱的人是自己》、《最没有对得起的是自己》。三锅鸡汤诞生了。

如果说,有人喝了这三种鸡汤,又加了自己的调料,可以贩卖成无数盆鸡汤,前面的免费,后面的收费。大赚其钱。这就是我们最容易看到的东西了。真类似于杂志年代的那些《天南地北》、《茶余饭后》、《今古传奇》。也难怪,什么样的字,也会有人看。这也就是市场说了算了。(wm197049)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废寝忘食地捡垃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