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笔:彩虹
昨天,是袁隆平农历90周岁生日!
作为“90后”,他特地穿上新衣,去自己光顾了17年的“宝藏理发店”理了个帅帅的发型。
他自我评价——又年轻了5岁!
全网评价——不愧是“90后梗王”,可可爱爱的男神!
他的确是“男神”——
已到鲐背之年,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不遗余力地钻研、工作。
还是乡村教师的时候,便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名满天下之时,却只专注于田间地头——从教书育人到躬身田畴,他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耕耘者”。
7年前,袁老曾给自己立下一个终极“小目标”:在90岁实现水稻亩产1200公斤!
这个小目标,如今实现了吗?
当然!
今年8月,湖南江永县对“超级稻+再生稻”核心示范片头季稻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超级稻+再生稻”全年亩产可达1200公斤!
感谢袁老!让每个中国人牢牢端住了饭碗。
不过,粮食够吃,也要避免浪费。
袁老曾说,“我们辛辛苦苦钻研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难,提高之后,又浪费了。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粮食是大地馈赠给人类的精灵,它蕴含了耕种者春播秋收、冬储夏藏的辛苦付出。
育秧,打田,插秧,生长,抽穗,扬花,灌浆,再到成熟,收获,直至端上饭桌,粒粒辛苦!
几十年前,父辈们的生活里,充斥着匮乏、拮据与艰苦,对食物的追求仅限于温饱。
如今的我们,食物富足,讲究精致。人人都会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可到底怎样才算不辜负呢?
因为从未体验过对饥饿的恐惧,所以,以为点一桌花样繁多到根本吃不完的菜,就是“美食家”了。
大错特错。
舌尖上的享受,绝不等于舌尖上的浪费。所谓“吃得好”,首先要懂得“物尽其用”,其次要懂得“食中有味”。
什么是食中有味?汪曾祺讲得最是动人: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吃到烂和蚕豆(北京零嘴儿,吃起来浓香绵软)总会想起胡同里那个卖蚕豆的老人,我想的是什么呢?是人的生活啊……
食物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食物的香味,就是人生的香味——以食写史的《第一香》就在对一食一饭的描写中,道尽了烟火红尘里,人们与食物之间的种种因缘芥蒂。
这是一本世情小说。讲的是食物,更是做食物的人。
作者江天雪意曾为三个城市分别写了三个民国故事,为四川自贡写了《盐店街》,为湖北武汉写了《春雨落长河》,为北京写了这部《第一香》。
书里的“第一香”是“牛肉刘”的牛肉,但看到后来,读者又从连翘和邱立云比手艺,恍然悟出——“第一香”不止是食香,更是匠人和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食之一味,人生百味。
在“吃”这件事上,作者写透了一生勤恳的匠人,也写活了心灵意远的艺术家。
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乱世纷飞的民国。大清亡了,北洋政府垮台了,北京不再是北京,成了北平。以前的王爷如今成了载先生,造办处的匠人们成了店铺里的手艺人,曾经的大清档案差点变成厕纸,祖上流传下来的宝贝成了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
然而,不管时代如何翻覆,人心总是“定”的,因为一口饭,因为一个家。
书中天禄叹道:“这筋头巴脑的一锅,用我妈的话来说,是她迄今为止吃到最好吃的一锅肉。现在甭管我手艺再怎么长进,我妈都觉得没她当年吃的那锅香。”
作者也说:好的时候你自然爱它;不好的时候,你不愿离开它;离它远的时候,你惦记着它。这样地方,才可以被你当作家。
在平凡辛苦的日子里,这些起伏、悠远,为生活添着滋味的声音,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来。它们安抚着努力求生的人们,日子虽然是匮乏的,听着心里却是稳当的。
老关说:老刘,你听不懂诗,也不懂菜,估计也不懂吃,还敢开个饭铺!老刘啊,你可以不懂诗,也可以一字不识,但不懂吃,不懂做,你就别想……别想让人家念着你!
匠人做的是纸上的。可纸上的东西再好,也有千篇一律的一天,变不出多大花样儿。每个人的心不一样,能做出心里的东西,且有本事做得好,是不一样的。
芳馨馥郁,抵人间温暖。
这正是:
七情入味碗里羹,
参透酸辛是人生。
欲知世上观台上,
且看今人阅故人。
——END——
文章来源公众号:人间滤镜工作室(Filters—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