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盛世大唐中盛放的青莲,侠义与浪漫的沉浮一生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似乎李太白生来就摆脱不了一个狂字,他自称“狂客”、“仙风道骨”、“酒中仙”,在唐朝的传说中更是将李白比喻成太白金星下凡,称之为“谪仙人”,可能是传闻中“母梦长庚”,又或者是他的诗中浑然天成的仙气吧。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和他小时候所经历的事情密不可分。

大约在李白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客从中亚偷渡到了巴西(现在的四川江油县)。李客以经商为业,时常辗转各地,是当时巴蜀地区的一名大富商。而李白的兄长们也都不喜欢追求功名,把心思都放在了经商上面,所以李白童年的家庭环境是富裕的。

多舛的命运,流离的生活,塑造了少年李白敢于反抗、桀骜不驯的鲜明个性;祖国西域的大好河、中亚地区“诸国商胡杂居”的特殊生存环境,中西文化的巧妙合璧,哺育着年幼的李白。

少年时期的李白,不仅天资过人,博学多才,还从小就表现出一种豪迈侠义,不拘小节的秉性。他“少自以侠任”,胸怀大志,总是想要一鸣惊人,所谓“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宏大”,正是他此时的真实写照。

往往侠客一般都不太重视财物,李白也是如此,不然也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了,他曾经大把大把的花钱接济穷苦人家,一掷千金,毫不吝啬。

少年李白喜欢读《楚辞》,喜欢看《庄子》,他自小心中便存在自己的浪漫主义。他更喜欢的是读《史记—游侠列传》,对侠肝义胆的聂政、对义薄云天的专诸等人十分佩服,如果不是他心中有自己的侠义观,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侠客行》了。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为了自己也能称为这样的“世上英”,李白拜于裴旻门学习剑术,纵横击剑,苦练不休,曾经手持三尺青锋剑,惩罚京城恶少,好不快哉!“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又或者是仗剑行千里,凤舞九天,以仙人的气概行其侠义之事,我想李白应该就是古人心目中最完美的仙侠幻想人物吧。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河汉为之却流,川岳为之生风。羽旄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

如果要说侠,李白可能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侠客了,所以我更喜欢称李白为“青莲剑仙”。

李白的志向是远大了,在民间行侠仗义,游山玩水不是他最终的目标,因为他始终笃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岁的青年李白离开了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了交友入仕而东进了。从开元十三年至开元二十九年这十六年中,李白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广泛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寻仙问道;而是交友求仕,以便实现心中的抱负。

李白出游的时候,恰逢开元盛世。他的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涉及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开元十五年,李白在安陆入赘许家,取得原高宗时期宰相许圉(yu,第三声)师的孙女为妻,然后从安陆北上南下,遍游祖国大好河山。所到之处,统治稳定,经济繁荣,正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壮丽画卷。李白的好友杜甫曾经也写过一首《忆惜》: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节选)

从偏僻的蜀地到祖国的大好山河,李白见证了开元盛世的奇迹,漫游所至,文思泉涌,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名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的磅礴气势、黄云万里动风色的庐山之巅等等,总之,盛世大唐的江山如画,成就了李白,而李白旷达豪迈、奔放不羁的诗篇,更成就了盛世大唐。

长期在外的游子,总会思乡,而在李白的笔下,思乡的情感汇聚成了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上去朴实无华,细细咀嚼却意味深远。

见惯了盛世大唐的李白,总想为这盛世再做一点什么。他从蜀地满怀壮志出来,如果不干一番事业,怎么又对得起他当年的初衷呢?“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信的李白雄心勃勃,充满斗志。在他的思想中,几乎没有传统礼教的束缚,没有世俗的羁绊,他就是“仙”,大胆地想,大胆地做。“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除了他没有人能写出这么狂放不羁的诗。

在南北游历的同时,李白结交了很多的朋友,比如宰相之子崔宗之,田园诗人孟浩然。与孟浩然分别时更是立成一首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过,李白的最高理想不是游山玩水,写文作诗。他的目的始终是建功立业,入仕为官。正是这种抱负,把三十岁的李白第一次带到了繁华的长安。

当时的长安城,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胡汉相融,时常还能见到外国人。城市的居民有上百万。大街上,金发碧眼的胡商、胡使、昆仑奴随处可见;东西二市上,胡汉商品琳琅满目。

然而,而立之年的李白并没有多少心情来欣赏这一切,他呆呆地注视着朱雀大街上前呼后拥,不时飞驰而过的官僚车队,心中有的只有羡慕,又有些许惆怅。“我的事业又在什么地方呢?”当时的李白可能是这样想的。

在此后的日子里,李白忙着求仕,驸马都尉张垍(ji,第四声)府上,李白在造访;玄宗妹妹玉真公主道观前,李白在接见......可是谁又能料想到,自负不世之才的李白,却到处碰壁,根本不被赏识,报国无路,求仕无门。

李白困惑了,甚至是愤怒,国家官位何止千万,为什么没有我李白的一席之地?那些胸无点墨、投机取巧之徒,为什么一个个会受到重用?盛明天子、太平世界,为什么没有我李白的容身之所呢?“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李白空有凌云壮志,满腹才华,却最终因为没有靠山被弃之不顾,无法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入仕为官,就好像那崇山峻岭阻隔的蜀道,令人望而却步。深夜,辗转难眠的李白感慨万千,愤然提笔,灵感犹如奔腾咆哮的黄河,一泻千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千古名篇《蜀道难》就此出世。

《蜀道难》一出,李白便成了天下士子的偶像,虽然求仕不成,但是李白用自己的才华征服了盛世大唐。猎取功名不成,李白只好再次东游,路过嵩山,洛阳,回到安陆。然后举家迁往任城(今山东济宁)。

政治上失意的李白,浪迹四方;先学剑于“剑绝”裴旻,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和陶沔(mian,第三声)在徂徕山狂饮不休,号“竹溪六逸”;漫游交友、饮酒赋诗,李白还在苦苦等待命运的转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元年(742年),四十多岁的李白终于“声闻于天下”,时来运转了,李隆基的一纸诏书从长安飞奔送至李白手中,玄宗皇帝征召李白入京。这使得怀才不遇的李白心情大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安客舍,李白入京次日,一位白发长须的老人扣开了李白的房门。这位长者就是当时担任秘书监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当时诗坛巨匠之一,对后辈尤为提携。当他听说李白来到长安时,第一时间赶来看望。贺知章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李白,只见李白身材匀称,皮肤白皙,脸上泛着红光,浓眉大眼中迸射出狂放不羁的光芒,显得雄姿英发,潇洒英俊。

寒暄过后,贺知章请李白展示新作,李白把《蜀道难》送给了贺知章。贺知章先是默默读着,还没有读完,后来便情不自禁地高声诵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连说道“好诗,好诗啊”于是称李白为“谪仙人”。

接着,贺知章请李白喝酒,由于忘了带钱,就将身上的金龟换酒,两人喝了整整一天。喝酒的同时,李白又把自己的《乌栖曲》送给了贺知章,贺知章拍着手说道:“妙啊,此诗可以泣鬼神了。”

由于贺知章的大力推荐,李隆基决定马上接见李白。金銮殿上,李白和玄宗谈得十分投机。唐玄宗向李白征询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李白似乎要将这些年的怀才不遇统统说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并上奏事一篇。玄宗看后,龙颜大悦。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亲口任命李白为翰林。

能得到皇帝的喜爱,能在天子身边效力,李白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更加期待美好的未来了。

然而,李白高兴得太早了,他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超凡脱俗的个性完全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首先,玄宗仅仅只是让他供奉翰林,并没有正式的官职,这就证明玄宗只不过是把他用来捧场、逗笑而已。李白刚刚受诏供奉翰林,玄宗就对着高力士嘲笑李白“此人固穷相”。其次,李白的放荡不羁,卓尔不群,被一帮墨守成规的官僚认为是恃才傲物,清高疯狂,而李白的为人正直,不善巴结,突然得到玄宗的赏识,被奸佞之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当然,身为御用文人的李白还是走红了一阵子的,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天,唐玄宗在看官人行乐,于是召见李白,而此时李白不在身边。原来是宁王邀请李白外出饮酒未归,高力士急忙派宦官前去寻找李白,李白回来的时候已经烂醉如泥,玄宗命他为宫中行乐作五言律诗十首,李白顿首说道:“宁王赐臣酒,今已醉,请陛下赐臣无罪,臣才能安心作诗”,唐玄宗满口答应,并指使二位宦官搀扶李白,润笔研墨,等李白作诗。李白也不拖沓,抓过笔来,不假思索,一气呵成五言律诗十篇。玄宗龙颜大悦,对李白赞不绝口,恩礼极厚。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玄宗连续几次特意设宴招待他,李白感到非常荣幸。一天,李白高兴之余,竟然在玄宗面前喝得大醉,酒劲翻酒,不断地呕吐,臭气熏天,在座陪酒的大臣们手心里汗涔涔的,心怦怦直跳,脸都变了颜色。玄宗非但没说一句怪罪的话,还起身笑吟吟地手握御巾为李白轻轻拭去嘴角上残留的秽物,那份认真劲儿,就像仆人待候主人一般,左右为之膛目。

有一次,玄宗找李白草拟诏令,李白又到酒肆去了。内侍飞快去找,李白已经醉得东倒西歪,内侍们只好硬把他架了回来。

回到官中,李白才明白圣旨。他踉踉跄跄朝胡床奔去,一屁股坐定,然后伸出两只臭供烘的靴子,朝身边的高力士努努嘴,示意他为自己脱掉。高力士面有难色。李白把毛笔放下,意思非常明白,不为我脱靴,这诏令我是不拟了。高力士想到是天子让李白拟旨的,也就只好燃着一肚子的气,勉强去做了,心中却深深地忌恨着李白,咬着牙暗誓:你小子休得发狂,总有一天让你知道我的厉害!趁着醉意,李白又要求杨贵妃为自己捧砚。玄宗同意了。杨贵妃羞得满脸通红,对李白让自己干平日里婢仆应该干的活,恼怒不已,可当场又不好张口。

高力士回到家中,气都不打一处来。今天无端被李白奚落了一番,岂能善罢甘休?高力士是天子身边的大红人,当年追随玄宗发动政变,铲除太平公主一党,夺权有功,一直深受玄宗宠爱。玄宗不止一次地对人讲:“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因此,高力士在朝中炙手可热,文武百宫官巴结他的大有人在,太子呼他为兄,诸王、公主尊他为翁,天子也常常不称他的名字,而称将军。“当是时,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拱、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虽以才宠进,然皆厚结力士,故能踵至将相,自余承风附会不可计,皆得所欲。”即使那些不愿巴结高力士的大臣,也无不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开罪于他。

现在,出身卑微的李白竟敢让他蒙受耻辱,这口气他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他决计报复李白。于是,高力士跟珠咕噜一转,便计上心来。他把李白前日所作《清平调》中的第二首送给杨贵妃,伸出又细又长的指甲,指着其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二句,用煽动性的口吻对杨贵妃说:“娘娘,你看这二句诗,那赵飞燕虽是汉成帝的宠妃,却是娼家出身,十分下贱,李白那小子把娘娘喻为飞燕,分明是含沙射影,攻击娘娘,讽刺圣上类成、哀昏君,真是胆大包天呐!”

杨贵妃一听,怒不可遏,脸涨成猪肝色,立即和高力士一起去找玄宗告状。后宫中,玄宗前,她和高力士一唱一和,添油加醋,把一瓢脏水泼向李白,说他狂妄自大,非圣无法;说他指斥乘奥,目无天子:说他恃宠而骄,卑视同僚:说他放荡不羁,有损朝仪…玄宗深深叹了一口气,微微点了点头。

从此,玄宗对李白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了。李白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冷落,他知道自己受到了佞臣的暗算,但又不屑于和这种小人计较,反而更加狂放,经常在酒肆中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聚在一起,喝得天旋地转,号为“酒中八仙”。

李白为人,倔强执拗,他明知自己不为奸臣所容,却不愿意像某些人那样低三下四地去阿谀奉承。当朝宰相李林甫,独断专横,大权在握,李白诗集中竞没有一处提到过李林甫的名字。靠拍马溜须以保荣华富贵,是李白最厌恶的,他昂着头,激动地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三年(745年),玄宗终于答应了李白的请求,赐给他一些财物,让他“还山”。李白接过“恩准令”,狂笑三声,仰首对天高喊着:

“还山!还山!还山!”

然后愤然离开了曾经使他无比向往、如今却让他伤心不已的长安,踏上了放浪漫游之路。

在政治上避受重大挫折的李白,志向转而凝于山水之间。

一天,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骑着一头瘦小毛驴,打算登华山一游。谁知那毛驴竟然颠儿颠儿地来到了华阴(今属陕西)县衙门前,且一直进入衙内。华阴县令见状大怒,命衙役拽住毛驴,喝斥李白:“呔!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县衙之上怎敢纵驴乱闯?”

李白睁眼看了一下,随即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他慢慢悠悠地对县令说:“你问我是谁?且给我听好了:曾经天子用龙巾为我拭吐,亲手为我调羹;杨贵妃为我捧过砚,高力士为我脱过靴;天子门前尚且允许我骑马,难道你这小小衙门不让我骑驴吗?”

县令这才明白来人是名满天下的李翰林,于是连忙赔礼道歉。并且殷勤请李白进去吃酒,李白仰天大笑,纵驴而去。

当年冬天,李白在齐州(今山东济南)紫极宫正式出家,成为了一名道士。早在少年时期,李白就是道教思想的信徒。李白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紫云山一带,道教的影响很大。因此、李白从小就酷好老庄,企羡神仙之术,所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正是生动的描述。少年李白学道,并无半点颓废、避世的意味,面是积极向上,昂扬慷慨。

《庄子·逍遥游》中那凌空展翅,扶摇千里的鲲鹏,启迪过李白多少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岷山之中,那一度隐居、学剑学道、人称"青莲居士"的少年李白,其实也不是真正想超然世外,而是想"不鸣则己,一鸣惊人"的。成年以后,李白浮游名山大川,寻古探幽,也与求仙学道的思想密不可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并且与太子李亨发生很大的矛盾,于是太子李亨利用禁卫军将领陈玄礼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以应百姓请求为名,半途脱离唐玄宗,来到灵武自立为帝,从此唐玄宗成为了一具政治僵尸。

父子矛盾解决后,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又发展为水火不容。新登皇位的李亨唯恐永王李璘占据江南,分割自己的权力,于是命令李璘入蜀,回到玄宗身边。李璘以玄宗有命,拒不服从李亨,李亨大怒,抛下安史叛军不管,先向自己的兄弟开起刀来,搬有点“先安内而后攘外”的味道。

不幸的是,李白被卷入到了这场兄弟之间的权力战争,安史叛军进攻河南,一路烧杀掳掠,李白一家和千百万民众一起,向南逃难。途中,中原沦于铁蹄之下,人民惨遭屠戮的消息不断传入李白耳中。诗入眼前似乎浮现出胡骑践踏洛阳、遍地尸骨、处处狼烟的惨景,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悲情,提笔写下了《扶风豪士歌》。

后来李白在永王李璘麾下担任幕僚,此时的李白信心十足,在国难当头的时节,他自比谢安,相信以自己的不世之才,很快就可以平定叛乱。

然而,就在李白幻想的时候,唐肃宗向自己的手足兄弟开刀了,以莫须有的罪名,兴兵问罪,数十万的讨伐之师滚滚而来,收买拉拢永王部将的阴谋活动在暗中进行,外有强兵,内有叛将,永王集团迅速分朋离析,一时作鸟兽散。永王逃到太庾岭(今江西大余县南),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佚杀死,其重要幕僚韦子春、薛镂、蔡垌等人都被处死,李白在逃往庐山的途中被抓获,以"附逆叛乱"的罪名被关进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监狱。

这第二次政治上的打击比第一次更沉重、更残酷。想当年赐金还山,名誉上还说得过去,社会舆论也颇多同情;而今天作为"罪犯",却"世人皆欲杀之!"每逢想到这些,李白的心就痛如刀割。

李白在监狱呆了大约半年,得到了好友相救,才得以出狱,但是好景不长,然而,肃宗对参与永王"叛逆"的人总是怀恨在心的。李白虽然没有被处死、却听到了朝廷把自己"长流夜郎"的诏令。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冬,李白在刺骨的寒风中溯长江西上,向夜郎进发。

次年夏初,抵达江夏(今湖北武昌县)。江夏太守韦良宰是李白的好朋友,他见李白蒙冤受苦,非常同情,便留李白在江夏住了一段时间。此后在沔州(今湖北沔阳县)、江陵(今湖北江陵市),都滞留多日。

这是因为李白虽是朝廷罪犯,但一生诗名播散海内,加上遍游各地时所交朋友甚多,所以每到一地,总有人前来慰劳招待,智居小住,这样拖拖拉拉,一直到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才到达三峡之巫峡,此后该从这里折而向南了。就在这时,朝廷因大旱而颁布大赦令,李白自由了,他欣喜若狂,迅即乘船沿江东下,于飞舟之上,放声高吟,千古不朽的名篇《早发白帝城》就诞生在这种背景下。

回来是回来了,但要想再返回政治舞台是不可能的了,李白明白这一点。极度沮丧之下,晚年李白尤喜黄老、神仙,在宗教的麻醉和狂热中寻找一丝安慰。

“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所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所谓"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说法。后半生政治上屡遭挫折,更陶醉在酒中,排遣胸中的积闷,"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护?)。"李白酒量很大,能夜以继日地饮而不辍。在宫中,他与天子、诸王、将相对饮;在地方,他与守宰,小吏交杯;在市肆中,在田野里,经常发现李白的身影。经常是高朋满座,日倾千觞;有酒,李白就有朋友;有酒李白就有诗兴,有酒李白就有欢乐和笑声。

在李白诗集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关于饮酒的诗篇,郭沫若统计为170 首。通过四处饮酒,李白广泛地结交社会中、下层,所以才能写出许多内容充实、格调清新,极富人民性的诗篇。

遇赦东下,李白一直在长江两岸辗转漂泊,萍迹四方,实际上过着隐隐士的生活。

尤其是,晚年的李白,身染重病,生活拮据,简直如同叫花子一样、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当时,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久仰李白大名,对李白的不幸处境深表同情,经常过来看望李白,备些酒菜与李白小酌,尽量在生活上接济李白,使李白能勉强生活下去。

然而,李白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末,一代英才李白谢世,死前亲自选定谢家青山作为墓地,死后就葬在此山东麓(在今安徽当涂县)。

杜甫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历史人物#�

#李白#�#我要上 头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盛世大唐中盛放的青莲,侠义与浪漫的沉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