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风·蜉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情调敏感脆弱,充满感伤情绪,精于比喻,意象鲜明,富含哲理。
作品名称
曹风·蜉蝣
作者
无名氏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处
《诗经》
作品体裁
四言诗
蜉蝣之羽⑶,衣裳楚楚⑷。心之忧矣,於我归处⑸。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⑹。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⑺,麻衣如雪⑻。心之忧矣,於我归说⑼。[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曹风:曹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⑵蜉(fú)蝣(yó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⑶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⑷衣裳:比喻蜉蝣的羽翼如衣服一样。楚楚:鲜明貌,蜉蝣的翅膀极薄而透明。一说整齐干净。
⑸於(wū):通“乌”,何,哪里。归处:即死后的归依之处。古代死人谓之归人。
⑹采采:光洁鲜艳貌。
⑺掘阅(xué):挖穴而出。阅:通“穴”。一说改变容貌。一说鲜明的样子。
⑻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此处比喻蜉蝣的羽翼。
⑼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2][3][4][5][6]
白话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3][4]
创作背景
关于《曹风·蜉蝣》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曹风·蜉蝣》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曹风·蜉蝣》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3]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矣,而欲其于我归处耳。”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楚楚‘’采采’‘如雪’,其人得意在此,傍人赞叹正在此,盖一念为朝生暮死,则其得意处,正可悼可畏处也,故曰‘心忧’。‘于我归’者,叹其失所归也。”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喻意危悚。”
读后感:人生如蜉蝣,短暂又美丽。回望不能回去的从前,唯有叹息之后继续努力。
再挖:
1丶麻衣如雪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出自唐代武元衡的《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曹国:
周代诸侯国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曹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87年),周代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西南部。[1]
曹国之域“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是诸侯各国往来必经之地。陶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中”,全国性经济大都会。
西周时期,曹国实为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与晋、鲁、卫、蔡同列“十二诸侯”。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曹国逐步沦为中原二流诸侯国。晋楚争霸,曹国成为受害者之一。晋公子重耳落难之时经过曹国,曹共公无礼对待。晋文公即位,讨伐曹国,曹共公被俘。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国失败,曹国亲附于晋国。
春秋末期,曹、宋交恶。曹悼公被囚至死,曹国内乱,曹伯阳继位,好田戈之事,离晋侵宋。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曹。[2]
曹国灭亡,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曹叔振铎即为曹姓始祖,汉相曹参即其后裔。
中文名
曹国
外文名
Cao State
简称
曹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陶丘(定陶)
地理风俗国都城邑相关遗迹君主世系世系简表文学作品《史记》记载信息简表
历史沿革
国名来源
据文献记载,颛顼帝曾孙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之女嬇为妻,生六子,其五子名安。大禹之时,其族人形成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并且遭到大禹的攻伐。《吕氏春秋》“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进入夏朝,逐渐发展成为部落国家。
封邦建国
夏末,商汤伐桀,灭三朡,曹氏部落迁至三朡故地。《曹州府志》“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商末,武王伐纣,迁晏安之后于邾,封弟叔振铎于曹。[1]
曹氏始祖—曹叔振铎
曹叔振铎,周文王与太姒所生第六子(诸子排行十三),分封于曹,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处在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1]
曹叔振铎作为周初首批封君之一,在灭商立国之初已成年,且立有大功。《史记·周本纪》载:纣亡,武王举行入城仪式,周公旦把大钺,毕公高把小钺,左右保卫,叔振铎当驾驭手,师尚父牵牲,此处可见叔振铎地位之重要。《史记·管蔡世家》: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作为西周非常重要的十二诸侯之一,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
西周宗法礼制盛行,曹国为同宗之国,遵循周礼,深受周天子器重。自曹叔振铎至曹惠伯,曹国与邻国相安无事。
西周晚期,曹国内乱。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1年),曹穆公弑曹废伯自立。此后,君主谥号皆称公。
诸侯会盟
齐桓公即位,管仲辅政,尊王攘夷。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邢,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击退狄人,迁邢国于夷仪(今山东聊城)。不久,狄人攻破卫国,卫国仅有七百余人逃过黄河,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再次出兵,保护卫国,并在楚丘(今河南滑县)助卫人筑城复国。
中原诸侯国
曹昭公六年(公元前656年),齐国为遏制楚国北上侵略中原,齐桓公会合诸侯大败亲楚的蔡国,接着攻楚。此后,又攻陈、郑。
曹共公二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曹共公、许僖公在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齐桓公逝世,齐国内乱,宋会合曹、卫、邾四国军队进入临淄,平定齐国内乱,拥立齐太子昭继位。宋襄公自恃定齐有功,企图承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曹共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求霸心切,先执滕宣公,又邀曹共公、邾文公、鄫子于曹南会盟,鄫子后至,宋襄公命邾文公执而祭鄫子于睢水之社。曹不服宋,宋襄公伐曹。宋襄公对邻国滥施暴虐,弄得众叛亲离,人心丧尽。最终,楚、宋泓之战,宋襄公大败。[2]
晋文伐曹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逃亡至曹国,曹共公无礼,欲观其骈胁,遭致重耳怨恨。曹国大夫僖负羁与妻子认为重耳必会归国并且在诸侯中称霸,并私下接待。[3]
城濮之战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伐曹,攻城时战死的人很多。曹军将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听取舆人的主意,扬言要在曹国人的墓地驻扎宿营。曹国人恐惧,害怕墓地遭掘,把晋军的尸体装进棺材运出来,晋军趁机攻入城,俘虏曹共公,指责曹共公纳美女三百人,而不肯听取僖负羁的劝谏。[2][3]
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失败,曹共公归国,诸侯分曹,国势日下。此后,曹附於晋。
会晋征战
曹文公五年,诸侯联军伐邾;六年,齐侵鲁,并攻曹;十年,伐郑;十八年,伐陈;十九年,伐郑。
曹宣公六年,诸侯联军在“鞍之战”大败齐国;七年,伐郑;十一年,楚侵郑,救郑;十四年,伐郑;十七年,伐秦。
曹成公四年,诸侯联军攻郑;六年,伐齐国、攻郑、侵楚、陈;十年,楚侵陈,救陈;十二年,楚围陈,救陈;十四年,攻郑;十五年,伐郑;十六年,攻郑,郑求和;十九年,攻秦;二十二年,卫石买擅取曹地重丘;二十三年,晋拘捕石买、孙蒯,攻齐。
曹武公七年,诸侯联军攻齐;八年,伐卫国;九年,在宋举行“弭兵之会”。
国乱而亡
春秋末期,曹、宋交恶。曹悼公朝宋,遭宋景公禁锢至死,曹国内乱,继任的曹声公、曹隐公先后被弑,曹靖公死后,曹伯阳继位。
西周诸侯国
曹伯阳六年(公元前496年),曹国鄙人公孙彊好田弋,献白雁于曹伯阳,讲述涉猎技巧,深受宠信。由此向公孙彊询问国事,公孙彊应对得体,命其担任司城,执掌国政。
曹伯阳十四年(公元前488年),公孙彊陈说称霸之道,曹伯阳接纳。于是,与晋断交,并攻宋。宋景公围曹,晋国不救。郑国认为宋灭曹与其不利,救曹侵宋。
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曹,俘曹伯阳及公孙彊并杀之,曹国灭亡,存国636年。[2]
地理风俗
曹国之地处“雷夏、菏泽之野”,疆域约南至今曹县南境与宋国相邻,北至今鄄城县南境,西至今东明县西境与卫国相连,东至今巨野县、成武县西境与鲁国毗邻。版图面积相当于今定陶区、牡丹区、曹县。其后又扩大,西南至今开封市以东,东南至今巨野县以南。
曹国地理图
《汉书·地理志》:“济阴定陶,《诗风》曹国也。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余世为宋所灭。昔尧作游成阳(今鄄城东南),舜渔雷泽(今菏泽东北),汤止于亳(今曹县南),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稿,恶衣食,以致蓄藏。”[4]
国都城邑
国都
陶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陶丘,在山东定陶西南七里。《竹书纪年》:“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5]
陶丘是战国时期水陆交通中心,曹国地处平原,道路易修,车辆易行;同时,陶丘又位于济水南岸,济水是主要水路通道。顺济而东,可达齐鲁;溯济而西,可抵宋、韩、魏、秦;济水经菏水再入淮入江,可抵吴、楚;济水本与黄河相通,沿济水入黄河,可至赵、燕。司马迁称:“交易有无之路通”。
西周曹国
陶丘是战国时期经济商贸中心。司马迁《史记》中称陶为“天下之中”。此地四季分明,沃野千里,是“春种一粒粟,秋收成万颗籽”的富庶之地。古书载有“富比曹、卫”的说法,足见当时此地富庶为世人所钦慕。《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自鸿沟以东,芒砀山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范蠡(陶朱公)定居于此,成就千古商祖。孔子门生子贡(端木赐)倡儒门之风,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取其利,必先喻其义,”成就儒商之首。
城邑
《左传》及其他文献中多有记载曹国城邑。主要有以下几个城邑和地区:
名称
史书记载
地理位置
重丘
《左传・襄公十七年》:“卫石买,孙蒯伐曹,取重丘”。
今山东荏平西南
鄸邑
《左传・昭公二十年》:“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今山东菏泽西北
郊邑
《左传・定公十二年》:“卫公孟疆伐曹,克郊”。
约今山东菏泽西
展开全部
相关遗迹
仿山墓群系周代曹国贵族墓地。据《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若山,自叔振铎至曹伯阳二十五代并司祠焉。”另据《曹南文献录》转引《寰宇记》亦曰:“仿山古曹国葬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大封宗室以及功臣。“曹叔振铎封于曹。”所以,古定陶在两周时期是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墓封土尽力加大,逐渐形成如此之高阜,即仿山。仿山现存碑刻,亦可作为此论之佐证。[6]
仿山曹国墓群碑林
仿山墓群,举目东望,突兀隆起,绿荫覆盖,仿佛若山。由东西两山构成: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中间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两山共占地约3.8万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伟,在菏泽地区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君主世系
曹叔振铎,姬振铎,文王昌子。武王封其弟于曹。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叔振铎子,继叔振铎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姬平,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姬侯,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姬云,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姬喜,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彊立。
曹幽伯,姬彊,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弟戴伯苏杀而自立。
曹戴伯,姬苏,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卒,子惠伯雉立。
曹惠伯,姬雉,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卒,子废伯石甫立。
曹废伯,姬石甫,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前760年在位。既立,弟穆公武杀而代立。
曹穆公,姬武,惠伯雉子,废伯石甫弟。杀废伯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卒,子桓公终生立。
曹桓公,姬终生,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卒,子庄公射姑立。
曹庄公,姬射姑,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卒,子僖公赤立。
曹僖公,姬赤,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670一前662年在位。卒,子昭公班立。
曹昭公,姬班,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前662一前653年在位。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姬襄,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前653一前618年在位。卒,子文公寿立。
《东周列国春秋篇》曹共公
曹文公,姬寿,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卒,子宣公庐立。
曹宣公,姬庐,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前595一前578年在位。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子成公负刍杀太子自立。
曹成公,姬负刍,宣公庐庶子,杀太子自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卒,子武公滕立。
曹武公,姬滕,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卒,子平公须立。
曹平公,姬须,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姬午,平公须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朝于宋,宋囚之。弟声公野立。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姬野,平公须湏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隐公通杀而自立。
曹隐公,姬通,武公滕子,平公湏弟。杀声公野而自立。前510—前506年在位。靖公露杀而自立。
曹靖公,姬露,平公湏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卒,子废公阳立。
曹废公,姬阳,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前502一前487年在位。宋景公灭曹,俘君而杀之,曹遂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