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合上泛黄的书页,揉揉发涩的眼睛。阅读了李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感触颇多,使我对成功又有了新的审视与界定。开复老师的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励志文,在其中并没有说什么成功的定式,而是以同心圆的形式,叙述了成功的内因。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无非有三种。其一,有名有利,这是理想状态下;其二,有利无名,这是实际状况;其三,有名无利,这是崇高的追求。而旅美三十余年的李开复老师,却对成功有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衡量成功的最根本的标准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所以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的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的,靠自己的拼搏,获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该被尊敬和认可的成功。总而言之,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每个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才是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

  正如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被采访时所说的“我有一个当总统的儿子,我以他为骄傲,他为家族获得了荣耀;我也有另一个儿子,他在地里挖土豆,我也以他为骄傲,因为他能种出最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在中国人的眼里,种土豆并不算是成功,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并不这样认为。我们都渴望马云式的成功,但实际却是只有一个马云。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差别,我们不可能都获得马云式的成功。曾经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潘锦辉是个才女。在清华上学时就天资过人,在研究院实习时,又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之后又进入斯坦福大学深造,并有机会在许多国际大企业工作。在常人眼中,她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但她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她常问自己,成功究竟是什么?直到一天一位学长问她,你到底对做什么有兴趣?这句话一下点醒了她,她明白了许多:成功道路千万条,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从此,潘锦辉积极投入到乐观、充实的人生中。她常说“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要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确定一个人生目标,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就失去了导航的灯塔。其次还要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做事的基本准则。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令人上进,对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这样就激励他继续努力,直到获得想要的成功;相反如果是消极的厌世态度,那么对生活和未来都失去了信心,造成恶性循环,又怎么会获得自己想要的呢?

  歌手张杰在《发光时代》里所唱的“努力追求我所爱,勇敢做一个最闪亮的存在;不发光,就会不自在;要活出我姿态,对于这世界,才能算不平凡。”做一个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缺乏勇气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追寻成功的人的豪情壮志,就像在灌木丛中觅食的麻雀无法知道“绝云气”、“负青天”、“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为何会不畏艰辛的搏击长空一样。在成功的道路上,快乐与磨难为友,胜利总与失败结伴。有勇气的人会在失败中积累力量,在失败中获得新生。敢于去追求,他们心中所想要的,不畏艰辛,勇于放弃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在水浒传中,史进为自由和公平,而弃了自己的家产上了梁山。而李开复老师当初学的是法学,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对法学不感兴趣,反而对计算机有深厚的兴趣时,他毅然决然的转到了计算机系。改变专业使他付出许多代价,但他不后悔,因为做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发现自己所爱,就要大胆去追求,没有尝试过,怎么会知道不会成功,趁着年轻,这是我们唯一的资本,就去大胆的追求吧!

  古希腊的智者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那就当一片草地;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注定成败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有时候,外部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但应该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用智慧来区分二者的不同。生命只有一次,难道我们不该做最好的自己吗?只有这样,当你的生命融入时光的长河中时,才会无所遗憾。去大胆的追随心灵的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