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读书上无意间看到秋叶的《写作七堂课》这本书,书中他一边不建议日更,一边自己又在日更,还给出了他总结的1小时写出好日更的秘密。
说起日更这件事,到底应不应该日更的争论由来已久,日更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日更?如何快速写出一篇还算可以的日更文?
一,日更的目的
从我自己说起吧。
注册这个账号的时候,是因为那时刚读完了《写出我心》这本书,娜塔莉.戈德堡的文字鼓励了我,原来写出烂文并不可怕,原来我们真的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写起。
原来的我不敢这么写,一来是觉得既然要写,就一定要写一些拿得出手的文章,不可以写烂文,一定要深思熟虑以后才动笔。
可是正是这些顾虑严重阻碍了我写作的欲望,因为我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不希望别人指出我的文笔很差,我的文章烂得像滩垃圾。
可娜塔莉说:“写作时,不要说“我将写作一首诗”。这种心态会使你当场呆掉。尽量不对自己有所期许,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你必须给自己空间,没有目的,痛快地写。”
这句话让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原来我从未意识到我还有这个权利,尽管听多了“很多作家都是从烂文开始的”这样的话,但也许是那时候的我还没有从外部评价的模式中走出来,所以从来都没有听进心里去。
娜塔莉给我的另一个安慰是,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是值得书写的。她在文中说:
说出我们的姓名、我们住过的地名,写下我们生活中的细节,凡此种种皆有重要意义。
我们生活过,我们的片刻都是重要的。作家的责任便在于此:去传播缔造历史的细节,去在意欧瓦托纳那家咖啡馆的橘红色雅座。
我总是以为我是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我的生活枯燥乏味,根本没什么可写的,也没人会关心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我也活得比较粗糙,不太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日子被我过得有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感觉。
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有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用一个没人知道的新账号,写一写我自己的故事。
尽管我的人生单调乏味,根本写不了多少东西,但有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污垢,我想要把它们都拿出来晒一晒太阳,坦然地让它们见见光,然后被晒干,最终脱落,焕然一新。
不得不说这样是有效果的,即使没有彻彻底底地挖掘一遍,我还是感觉到心灵上除去了一些烂泥巴一样的东西,不再那么沉重,可以轻装前行了。
虽然我自己的故事没写多少就没什么可写了,但后面的日更还是坚持了下来。原因有三个:
1. 逼自己多观察多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我从小就是个乖乖女,没有多少主见,很容易被人说服,也许是性格天生软弱一些,也许是想要讨好别人。
这样的性格让我平时很少动脑,日子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野心。
随着年纪渐长,工作能力太一般,终于有了一点危机感,想发展副业挣钱了。报了很多写作班,没有一个成功地变现,开通了头条账号,粉丝也慢慢积累到了一千多个,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观点可写。
搜集素材时又被一些事件的反转啪啪打脸,越发觉得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原来真的不是一个聪明人。
于是我就想通过写作来锻炼思考能力,毕竟观点这东西,越是不写就越没得写。我们不可能坐在那里发呆,期待着天上掉馅饼一样,一个精彩的观点就掉在你的头上了。
2. 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日更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的微信读书时间变长了。原来我只想试试看能不能做到一天看一个小时的书,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结果因为日更,我不得不抓紧时间狼吞虎咽般地阅读一些比较枯燥的好书,这样才能有想法,有灵感,才能言之有物。
最后每天一小时对我来说已经很容易了,有时候一个星期平均下来每天将近能达到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长。
3.与自己的惰性对抗。
原来我报了那么多写作班,钱花了不少,最后没有一个把学费赚回来的,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是害怕写烂文被人嘲讽,又有点玻璃心,容易被他人的否定打击自信。
二来是总给自己找借口不写文,其中一个很好的借口就是,我要好好写,要追求质量不要数量。
其实说到底还不是懒吗??
所以这次我决定,无论写得多烂,即使有时只是为了交差也要坚持日更,先把习惯养成再说。
开始写比什么都重要。说完我日更的目的,再聊聊我们到底要不要日更呢?
二,我们到底要不要日更呢?
支持日更的作者我最熟悉的就是无戒大叔了,她开了很多日更的训练营,最长的是365天,每天至少一千字。
她也是的日更女神,从日更开始积累粉丝,开线上写作班和训练营,写书,开自己的文化公司,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
她支持日更是想要锻炼随时随地写作的能力,也是因为这个能力,她能在30天内完成十二万字的书。
而不支持日更的人也是很多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之前非常赞同的,不应该为了日更而日更,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
有人说日更可以锻炼文笔,不支持的人则说日更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日复一日地记流水账,能提高什么?
在我看来,日更不日更,真的是小马过河,因人而异。
秋叶在讲不支持日更时说:
不要盲目追求日更。低质量的日更不如写一篇是一篇,追求频率永远不如追求影响力。
日更不是最重要的,与其低质量地日更,还不如想想前面讲到的“一鸭三吃”。
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让它成为你的优质资产,知识资产。让这份回报的生命周期延长,从写一篇文章,到把这篇文章变成分享,变成演讲,变成图书,变成培训的素材和知识点。
其实日更这件事是针对一些人,和某个阶段的。对于刚开始写作的新手来说,因为我们常常很迷茫,不知道该写什么,我们擅长写什么,又经常因为写得不好而半途放弃。
所以新手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各种写作技巧,而是写起来,不要停。你不写那些技巧就永远躺在你的电脑里、手机里、笔记本上。
但是在写了一段时间以后,当我们已经差不多养成了每天必须写点东西的习惯时,就应该停止无效的写作,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模仿一些名家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段时间到底要多久,当然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了。
当我们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写出一些还不错的日更文时,该怎么做才好呢?秋水大叔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三,如何快速写出一篇还可以的日更文?
秋叶的秘诀就是,碎片化写作法。
不要总是期待着能拥有一个整块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坐下来一气呵成一篇还不错的文章。
那些下笔如有神,一写起来就文思泉涌的文章,通常都是因为作者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的想法和素材,那些话已经堆积在他嘴边,不吐不快了。
我们不可能一整天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准备,就指望着晚上留出一整块的时间,坐下来用一个小时就刷刷刷写出一篇文章来。
秋叶写日更文的模式是这样的。
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3分钟素材+半小时高效写作+5分钟排版+5分钟配图+1分钟推送+1分钟回复评论…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养成三个关键习惯:
1. 一有灵感马上记录,否则很容易忘记。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一旦脑子里冒出一个灵感,就得赶紧抓住它。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它取好一个标题,再花3分钟为标题配个图,写个导语。
这样的话,只要3分钟的时间,你就给你的大脑植入了写这篇文章的意识。这样,今天一天,你就会关注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并思考它们是否和这个主题相关。
一旦你在大脑里植入了要写这篇文章的意识,你的潜意识就开始工作了。你会发现今天会不断地冒出一些灵感,而且这些灵感不像原来那样分散,和一戳就破的气泡一样,而是和主题有一点点关系,而且生活中的很多对话,都会和这个灵感相关,你可以把这些灵感搜集记录下来,写成要点。
2. 要马上抽时间把灵感变成提纲。
好的想法、金句、素材,如果没有大纲串联,很容易被遗漏;如果没有大纲引导,我们遇到很多素材时也会视而不见。
把灵感变成大纲,等于是给大脑强化一遍写作思路,这样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关注可以用于写作的一切信息。
另外,写大纲本质也是一种“框架式写作”习惯,无非是写一篇文章的框架,会更加简单,不会那么复杂。
这种大纲写作在作文中叫构思小节,每个文章小节是由一组句子构成的,这一组句子得有一个明确的意思,我们称之为“段落大意”。如果我们准备几个“段落大意”,串联起来支持一个中心思想,就构成了一篇文章。
把每个“段落大意”展开成一段话,一篇文章的腹稿也就出来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些“段落大意”,用碎片时间进行展开、补充、联想、举例、金句提炼,这样,在正式写文章之前,我们大脑里的思维就已经有条不紊了,我们写起来才会下笔如有神。
3. 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各种写作框架。
很多人利用碎片时间写作其实不是卡在灵感上,因为大脑神经学告诉我们,人一天会冒出500个念头,所以其实灵感是不会缺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念头结构化,让它们不至于流失。
每个平台、每种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套路,但是很多人对这些写作结构缺乏刻意记忆,突然想要组织,反而组织不起来。
就像微信公众号上的那些新媒体观点文,很多写作班都会教我们怎么搭建文章的结构,然后把找到的素材填充进去,再加上名人名言,自己打磨的金句等等。
很多朋友不会写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语感需要培养,词汇需要积累,但重要的原因是积累的写作框架不够,这样到了要碎片化写作时,就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写作构思,没有写作构思串联后续的思路,就很难利用碎片时间去搜集素材,最终完成写作。
所以说写文章前,先打好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篇文章我就是匆忙地打了一个粗略的大纲,这样写下来才不过过于散漫,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你们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