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这一天,天高云淡,小浪底水库调沙也进入倒记时,再不去看,一年就过去了。于是决定全家出动去看调沙。
当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资3000亿,迁走2万多户,历经11年,创当时历史之最,工程浩大,叹为观止。每年的调水调沙时间,都是一道风景线。
一家四口,统一思想不容易,老公要出去办事,儿子要打游戏,女儿要收拾屋子,从早上商量到下午三点,才商量通,看调沙,拍照,晚饭就在附近吃黄河大鲤鱼,OK,计划完美。
五点从家里出发,太阳不是太毒,等到了大坝,晚霞映满天,在晚霞里拍调沙,想想都能出大片,我一激动,就把所有摄影设备带上了,一定要拍过瘾。
一路按计划进行,欢歌笑语,逗着乐子就进入景区外围。山连山,不时的有饭店的招牌一闪而过。这个点了,一路人不多,但也有人打手势拦车。
老公问:“他们是干什么?”
我猜:“估计是拦车叫去他们饭店吃饭.”
“先去拍照吧,等拐回来再说。”我接着说
越往里进,拦车的人越多。
我突然心一动,按以往的经验,去他那里吃饭,他们会把我们送进去,免门票。景区这种边缘现象一直存在。
我们在一个妇女身旁停下。
她说能把我们带进去,半价,而且从游客入口到观景平台,得走两个小时,她带我们走的是近路,可以省好多多时间。
省时间的确让人心动,我带的摄影器材太多太重了。于是让她上车带路。
妇女很健谈,一路给我们讲小浪底建设的概况,讲她们是移民怎么不容易,一边联系前边的人:
“我这边有几个人,马上过去,”
对方说:“好,快点。”
然后调过头对我们说:“我们也的给前面设卡的人时不时的送盒烟,买瓶水,我们过时他们才睁只眼闭只眼。”
她接着解释:“旅游局值外勤的人也不容易,特别是星期天,就住我家里,晒的乌黑,跟我们农民也没两样了。”
都能理解。
路不近,我们走了好久才到,路上她又联系了几次,确保安全。我还替她想:“这可不近啊,你送完我们怎么回去?”
她停顿了一下说:“回去再想办法。”
路边好多车,她督促我们快点下车。我往外搬着器材,她一边感叹:“你行李还真多啊”
我搬完东西打量,一边是山体,一边是围墙,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进景区。
有人接应我们,几个粗壮的男子。
女人说:“你们把钱给我吧,从这里就进去了”
我拿手机边操作微信转钱,边问:“从哪里进?”
男子接过话,催道:“快点,快点!”
转过钱,有点蒙,跟着男子走,呆了。是栅栏的一根棍被他们剪了,我们要从栅栏缝里钻过去。
我犹豫道:“这么窄,能过去吗?”
男子嗓门挺大:“怎么不能过,我这么胖都过去了,快点快点!”
好吧,我们一个个像飞天侠客,顺溜的过去了,
等我们过去,完全看不见路,栅栏外男子说:“路印多明显,顺着印,快点离开。”
我们只好顺着压倒的小草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原来世上本无路,前人走过就是路。
下了一个坡,跨过一条马路,还是顺着草印走。能看见调沙了,只是在河那边遥遥相望。我就是把长焦镜头架起来,也感觉不到沙浪拍岸的震撼。
这能看出什么劲,老公不死心,左右找路,已无路可找,前进是悬崖,后退只能往回走了,老公孩子们连手机都懒的掏出来。我相机架着都拍不出,手机就更不用说说了。
孩子们开始抱怨起来,胳膊腿到处被利草树枝拉的口子。狼狈不堪。
在我们确定上当后,原路返回。
又走到那个栅栏边,外们的人不人我们从这里出。并问我们从哪里进去的,儿子老实答:“从这里”
男子再问:“买票没?”
儿子说:“没”
“没买票?”男子嗓门提起来
我连忙打圆场:“谁说我们没买票?”一付理直气壮的样子,看来这帮人跟送我们进来的那帮人不是一回事儿。
男子没在吭气,我惊出一身冷汗。赶快带孩子离开,走开想想不对,要从正门出,我们掏不出票怎么办,就又返回去,那帮人散了,我们又像钻狗洞一样钻出去。
经过这么一惊一乍的,回来的路上,女儿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头晕,想吐,儿子也无精打采,老公车也是开的险象频频。
我一边用按摩的方法去减轻女儿发病的症状,一边无语道:“今天这叫什么事啊。”
女儿神总结:“自叫那女的上车,一切都不能按计划来了,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在家撸猫看书呢。”
我也悲催,早知道这样,我省那几十块钱干什么,脑抽吗,
回来延着坝堤走,晚霞满天。炸裂的火烧云,与调沙的壮观应该是绝配,可惜与我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