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学习刘朝莹《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智囊》报告有感

      今天上午听了刘老师的讲座,明白了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们为达到较好的效果而运用的一些方法,它的背后有一些心理学原理在支撑,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有理论指引的行动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刘老师讲了五个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梅肯鲍姆的自主学习,并讲了行为契约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

      通过百度我又重温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前者与非自愿行为有关,例子有望梅止渴,看见红灯止步。后者与非自愿行为有关,例子有婴儿偶尔叫了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利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可以把学习任务(中性刺激)与积极、快乐的事件(无条件刺激)相联结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条件反应)。也就是刘老师讲的学生积极的情感(感性+理性)。

      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即可以通过允许在完成不愉快的活动之后从事愉快的活动来促成行为,重点是不断强化。在我们教学中

        当学生做出你希望的行为时,予以强化,并告知原因,尽快地予以强化。比如:A. 开始新的学习任务时,每一步都应该受到强化。B. 对接近目标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C. 分解成小部分,并充分给予奖励。

      这让我想到平时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比如成绩达到目标时,有时只是口头表扬,并没有及时进行承诺的奖品,这就使奖励效果大大折扣。

        刘老师收集教学中好用的强化物。现在我明白她是想用更好的学生喜欢的奖励方式与我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建立联系。这时我真心佩服刘老师,她在群里号召大家整理,非常善于利用团体资源,注重强化物的反馈效果。她号召大家整理给大家奖励30节音频时也用了这一原理。

        那么在强化过程中,也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之争;并探讨及时奖励与延迟满足哪个更好,用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延迟满足的效果,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逆商。也提醒我们三、四岁以后的孩子才适用延迟满足。

      既然强化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刘老师又重点阐述了强化。

      强化分类:连续强化(所有符合期待的行为都要强化)和间歇强化(有些目标行为得到强化,有些就没有伴随强化)

      连续强化。适用时间:刚开始和孩子建立契约的时候;优点:孩子可以在一开始尝到甜头;缺点: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依赖;比如:孩子每次做饭就奖励10元钱。

      间歇强化分为四类:定时强化、不定时强化、定比率强化、不定比率强化。

      1.定时强化:规定的时间间歇后如能做出正确反映,则可获得强化。例如:每个月发工资、学校安排期中、期末考试。

  优点:有规律可循。缺点:可能会出现考前突击现象

    2.不定时强化:在一个时间段内,两次强化之间的间隔是不确定的。例如:学生在平均每两周一次小测验,但是具体在哪一周,学生并不清楚。优点:减少了孩子对外界的依赖,提高自觉水平。

      3.定比率强化:产生一定次数正确反映之后给予强化。例如:孩子做5次家务,给予一次奖励。

    优点:按结果强化,多劳多得,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激励效果显著。

      4.不定比率强化:若干次正确反映之后给予强化,但每次强化给予的反应次数不确定。例如:孩子第一次做5次家务,给予一次奖励;之后做7次给予一次奖励;再做6次给予一次奖励。

      优点:对奖励的依赖性最低。

      刘老师还试图让我们通过强化运用的表演了解强化分类。

        那么在间歇强化中,不定比率的效果最好,比如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就是不定比率强化的人。

        间歇强化的四类中,每一类都有自己的优势,要想让学生都成为不定比率强化的人并非易事,在教学管理中,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几种强化结合使用,通过引导慢慢让学生变成不定比率强化的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经典实验,通过电影Children see. Children do。三个组分别表演成年人攻击充气玩偶的三部影片让我们看到成人榜样对儿童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在决定外部行为方面,实际行动比说教更有力量。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就是身体力行比说教影响大的原因。

        观察学习对教学的启发。在课堂中的注意阶段:树立榜样,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阶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重复练习;再现阶段:独立模仿,教师给予积极反馈;动机阶段:相信强化机会会增加,内化行为。所以,我们通过吸引-保持-再现-动机阶段,才能达成在教学管理中的目标。

        刘老师指出孩子的问题实际是孩子和家长互动的问题,双方都有责任。只是在小学阶段,家长的责任更大一些,并不是孩子没有责任!)

        刘老师介绍了梅肯鲍姆的自主学习模式可用于认知行为矫正。要经过认知示范-外显的外部指导-外显的自我指导-渐隐的外显自我指导-内隐的自我指导的过程。

      刘老师还讲了一位老师一把尺子(全班一个标准,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两个标准(一个指做事要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一个指我的行为是否对集体有贡献)的智慧。

        行为契约法家校合作。根据以上原理,刘老师从行为契约效果、目标3原则、奖励5原则、执行5要素为我们介绍了行为契约法,为干预学生家长行为量身制作了应对方法。

      刘老师授予我们的心理学智囊,照亮了我教学管理的一角天空,今天我基本上理解了心理学原理和行为契约背后的每一条原则——得其意忘其形,相信我会让行为契约更好地为我所用,发挥更大的效果。刘老师,感谢成长有您,感谢智慧书院让我们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管理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学习刘朝莹《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智囊》报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