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加入过《无限可能》的共读社群,也进过哲学入门的共读社群。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因为一本书大家聚集在一起,书看完了,群也就“死”了;后者则是因为“哲学”这个主题聚在一起,有的人从头到尾都很积极看书分享,有的则是三分钟热度。
尽管两个社群都有运营者在管理,但是都难逃社群读书会失败的宿命:社群最后成为了发广告的聚集地或者一片沉寂。
如何才能破解读书会失败的困局呢?出于工作需要,这两天看了《如何共读一本书》这本书,作者林扬程介绍了社群读书会的核心价值和场景、社群读书会的运营和引导术。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个人从社群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能帮助企业提高绩效。
社群读书会的4个价值
你是因为什么加入社群读书会的呢?是出于兴趣爱好,是想要提升自我,还是迫不得己的呢?无论是出于什么需求,我们都希望能从社群学习中有所收获,才不至于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那么,社群读书会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林扬程提出了以下4个核心价值:
价值一:共读
要知道,我们都处于同温层里,所看的书籍都会带有自己的偏好,你喜欢看社科类书籍,她喜欢文学类,他喜欢历史书籍……这恰恰是同温层的缺点,使我们无法用更全面的视角看清事物的全貌。
社群读书会可以让我们避免“同温层效应”。通常,两人以上即可成为一个读书会,根据图书原意进行解读,引导分享各章节的一句话、三个重点、一个应用点,结合个人经验、擅长领域以及思考过程,可以构建多元化学习方式,拓宽我们的视野。
价值二:分享
社群读书会中的分享,并不局限书的内容,更关注的还是我们本身。这就需要引导者来让每个人做出有效的分享了。
一般情况下,有效的分享包括四个阶段:①理解:理解书中的概念、工具,以及传达的思想和理念;②感悟:理解后,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产生个人观点;③启发:激发我们未曾想到的新观点;④创意:结合书中内容与新观点,延伸创造出新的可能
价值三:共创
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获取信息成本很低。此时学习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能做到多少。
如何将新知识加以应用是学习的一大难关,共创就是来弥补从知道到做到的落差的。当你获得新知识后,马上思考如何将它们加以应用,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做到的可能性。
价值四:网络
社群读书会具有很强的多元性,参与者几乎是跨领域的。这个人际网络的组成,可以让我们从原有领域(即强连接的知识链)走向弱连接的知识链(我们不知道的),同时缩短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减少我们从学习到实践之间的阻碍。
社群读书引导术
共读阶段
一个好的开场,往往能决定你的第一印象。
在这个阶段,领读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需要找到参与者的需求点,而且还要在开场时强调大家参与社群读书的意义,强化大家的参与动机,并建立众人共有的目标。
如何创建共有目标呢?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②如何进行这场读书会;③最终我们会有什么收获。结合这三个问题,领读人需要在开场时明确并强调,让参与者有参加社群共读的目标感。
开场之后,领读人需要调动参与者积极性进行暖场,比如让大家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打造一种开放的氛围。
接下来,领读人需要带读,发掘书中知识重点,并通过快速拆书方式,强化学习。
《如何共读一本书》中提到了两个方法,促进强化吸收。
第一个是一三一法。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来源于书中的内容,也可能是在分组阅读后,讨论出来的)、三个重点以及一个应用点。详情见下图
第二个是便利贴法。第一张便利贴:描述知识重点。用你的语言来介绍你所阅读的章节内容的重点;第二张便利贴:连接过往经历。针对你过往的经历,找出与书中有关联的事件,描述知识与事件的联系;第三张便利贴:建议应用场景。结合书中的知识点与过往经历,思考如何把所学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详情见下图
分享阶段
在这个阶段,领读人需要扮演好引导讨论的角色,让每个参与者都分享,激发更好地学习成果。
一个好的议题,能让每个人都积极主动思考。领读人在布局前可采取3个动作来准备有效的议题:找出容易产生共鸣的知识点;考量参与者的专业知识与需求;用开放式引导标准设定议题。
有了好的议题后,领读人还需要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巧妙地抛问题—主题说明—跟进。
共创阶段
在社群读书的共创阶段,领读人需带领参与者系统地展现内心的想法,以视觉呈现,或图文结合方式等,让成果加成放大。同时,领读人还需要让参与者看见学习成果并告知下次读书会的信息,从而促使参与者能坚持不断、持之以恒。
领读人的九大技法
技法一:一三一法
技法二:议题精读法
技法三:便利贴法
技法四:动态辩论法
技法五:小S引导术
技法六:子弹思考法
技法七:心智图法
技法八:曼陀罗法
技法九:世界咖啡
写在最后
一个人读书是学习,一群人读书是创造!
《如何共读一本书》,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读书,更要读人,看到更多自己未曾理解的想象世界。更重要的是,不只要你知道,更要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