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作品贯穿了我的学习生涯

一般问最爱的作家,我不敢回答,读得书不多,了解得也不够深刻,只会说说我喜欢谁的作品。

最近背的理论知识里,鲁迅先生及及其作品占了整个复习资料的一大部分。经过通读和背诵,我好像对先生的作品和想法的理解又深刻了一点点。

第一次接触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只要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人就知道的那篇——《少年闰土》,《故乡》的选段。我记得在课堂上读完,我眼前真的出现了西瓜地和戴着银项圈的闰土,啊,对了,小学人教版的课本上有插图,哈哈哈哈。读完了还挺开心的,选段的结尾还没到豆腐西施那里,所以没有觉得多难过。小学的教学目标大概只是把先生引入课堂,然后赏析对闰土刺猹的动作描写。读过之后还是小学生的我们对猹都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多媒体设备,只能靠老师的描述然后我们来想象。毫无缘由地我把猹想成了黄金矿工里那个干扰小猪的样子,很奇怪。

小学课文后边有个拓展板块,上面是对鲁迅先生的简介,当时语文老师让我们都背下来,最后一句应该是:鲁迅以笔代戎,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民族魂”特别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虽然当时不是很理解,但是能感觉到,这三个字的分量很重,这位作家一定很厉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很值得尊敬。

直到上初中,我们学了整篇《故乡》,读罢,心里很不是滋味。闰土那一声“老爷”不禁让迅哥儿恍惚,让我也长叹了一声,我那时只理解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后来才知道闰土的这声老爷在整篇小说中的点睛功能,深深地表现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底层农民挣扎在生命线上的悲惨命运……

后来又学了《夏三虫》,《孔乙己》,《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铸剑》……我一直觉得先生在《夏三虫》里的比喻精妙的不得了,太恰当太生动了!《铸剑》好荒诞,最后复仇者和大王的头都在锅里那段我真的觉得很想笑,但是又讽刺,一种晦暗的幽默。最近才了解到先生的《故事新编》是如此大胆、荒诞、诙谐又深刻,又读了其中的《起死》,简单了解了《出关》,以我浅薄的观点就是,鲁迅先生想象力好丰富,胆子也好大,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员之一,但是就如此的把古代奉为圣贤的人如此大胆的编出故事(虽然很有价值),故事滑稽又讽刺,不得不感叹先生的天赋和思想的先进性。

高中时候语文老师布置讲解任务,我的同桌负责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我帮他查资料,简单的了解了他的家庭和爱好,知道许广平先生不是鲁迅先生的发妻。对于他的包办婚姻和他的做法,当时的我和同桌还是很有意见的。还看到迅哥儿很爱看电影,爱吃甜食。讲解那天我还帮同桌画了一个简单的板报,是先生拿烟沉思站立的样子。

在四月份,我一集不落地看了《觉醒年代》,剧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大受欢迎,演员演绎成功,导演编剧注意细节,团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温度的从历史走来的先生。出场便是按着《药》的高潮来拍的,他背对着那乱世,心中早已洞察了一切,默默放下报纸,心里不知是如何的悲凉。然后和钱玄同先生共同引出了“铁屋子理论”,字字珠玑,浸着悲痛。写《狂人日记》的片段,看到演员眼角缓缓流下的大颗的泪水,我那时真正反应过来“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背后的分量,白话文小说在当时的启蒙运动中是何等的关键和重要!剧还没看完,我去图书馆把《呐喊》《彷徨》借来,毕业之前没看完,只觉得先生有些作品我还是不能深入地理解。最近或许又深刻地了解了一点点吧。

看《伤逝》的时候我还想鲁迅先生竟然也写过爱情小说啊,是很深刻且有启发意义的爱情小说。只能说现在涓生和子君的这种婚姻还存在着,因为二者思想的局限性(同那时思想解放的局限性不同)和经济基础将先前的爱情消磨殆尽,落得了一个残忍的结局。

看到解析里说,《野草》是先生最喜欢的创作,最贴近当时他的心境,但他不希望有读者,因为《野草》是只属于他的作品。所以作为后世的读者我们要不要看呢?当然了,一定有文学大家或专家学者已经研读过了才有这类说法。

有这样一段话,常被官媒甚至是营销号来发表转发: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此文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第一次读完这段话,我浑身的汗毛都起立了,热血沸腾,感觉到作为青年人的自己身上的的确确有一份责任,而或许就是如萤火一般微弱也要发出一点光。这段话无论出现多少次,转发多少遍,我都将其默默读一遍。

鲁迅先生是一位天赋极高,思想深刻,有远见的伟大作家。

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价值,已经不是能用喜欢不喜欢能来表达的创作。


别人怀宝剑,他有笔如刀。

鲁迅以笔代戎,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贯穿了我的学习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