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体会

      《面向个体的教育》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作品,这本书记录了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历程中的感悟。一开始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讲述如何进行特例学生辅导的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提倡“因材施教”的书,书中很多的观点让我感触很深。

        感触1、当教育成为服务业

      “当教育成为了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教育的客户是学生,而衡量教育的标准应该看学生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家长或上级部门。在学生面对困境时,我们要有耐心去等待,等待每个孩子慢慢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枷锁而不是快乐。要让“客户满意”我们就要设计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研究与探索的乐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感触2、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也就成为教育的目标

       “一个人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他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数。”这个结果让我很惊讶,原来朋友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以前听到过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很优秀,不断地跳级,小学6年跳了两次级,只用了3年就完成了,初中也只用了1年半就完成了学业,而且成绩优异,当我们很羡慕这个孩子的聪明时,有一位老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有什么好的,跳级次数太多连个同龄的朋友都没有,以后会出大问题的。”当时我还觉得有点危言耸听,现在想来他确实缺少了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同伴,这可能会成为他今后的人生中的一大缺憾。

       感触3、发现课程的独特价值

       “课程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课程的设置就是为学生设置尊重个体的“跑道”,让他们在上面尽情地“奔跑”。 我所在的学校曾经也为学生开设过选修课,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学生最初还是觉得很不错的,可以不关在自己的教室里学习,可以与不同的同学一起学习,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失去了兴趣,现在想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开发都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首先课堂形式与正常教学没什么不同,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其次课程内容也不尽如人意,多是进行一些学生觉得没什么挑战性的任务,这样上了几节课后学生就失去了兴趣。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开发的关键再于符合学生的兴趣并有一定挑战性。

       书中让我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本书还是很值得教师和教育的管理者们阅读,书中的理念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