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学法,由浅入深,体验自读课文教学的曼妙


迁移学法,由浅入深,体验自读课文教学的曼妙

20200225  星期四  雨

第一单元为“童年往事”主题,共收录了《古诗三首》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陈慧瑛的《梅花魂》。三篇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其中,后两篇是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中,季羡林的抒情散文,从学生角度来看,似乎布局散乱无章法,用词艰涩难理解。毕竟是大师,“大白”们是难以体会这些句子中妙不可言的悠远意境的:“每逢望月,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梅花魂》则相对容易些,导读上有非常明确的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文章条例清晰,阅读难度不大,体会感情也没有什么难度。

怎么教?按照“不读熟课文不开讲”的原则,我假期就布置了通读整册书,开学初再度花功夫督促熟读课文。几轮下来,基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也拿定主意进行变序学习,先学习《梅花魂》,再比较阅读《月是故乡明》。迁移学法,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亦期盼渐入佳境。


开课伊始,简单交流课文难易程度等阅读感受后,单刀直入指导学生带着导读提示学习《梅花魂》,解决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

教“我”唐诗宋词,读到思乡句子会流泪;

“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

年纪大了不能回国,像孩子一样哭泣;

送“我”墨梅图;

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在检查阅读收获时,除了第四件事,其它迎刃而解。那么,继而交流:(1)作者写了和梅花有关的几件事?为什么外祖父那么爱梅花?(2)作者写了外祖父的几次流泪?每次为什么流泪?

重点品读第13自然段,以“秉性”为抓手,划出梅花及中国人秉性的句子。体会外祖父的感情便水到渠成:爱梅花,爱祖国,希望“我”像梅花一样具有不畏风欺雪压、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

叶落无法归根,思乡之情泛滥成灾,像孩子般哭泣是他情感的外在宣泄。

领悟回忆性的文章,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直抒胸臆。

以上教学,在早读课上完成,二三十分钟。第一节语文课,自然迁移到《月是故乡明》的学习。

“你们发现两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吗?”读读首尾,自然领悟了是一模一样的情感宣泄及谋篇布局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深情地朗读文章首尾。

“散文有个特点,叫‘形散神不散’。乍一看,好像写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实际自然是有联系,也是围绕主题而作的。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不知道的,也许读读课文题目,你就会明白了。”嗯嗯,月亮!

“作者写了什么地方的月亮呢?再读读题目,一定每个人都会一清二楚。”哈哈,故乡月。“课文哪些段落在写‘故乡月’?”那么,除了故乡月,作者还写了哪里的月亮呢?

“大白”们语塞了。“小时候,作者在故乡生活,长大了去了异国他乡,见到了……”

异国月。他乡月。“我该板书哪个呢?你的理由是?”

“作者不但去了异国,还去了他乡……”

“异国是指别的国家,写‘异国月’,就不包含第六自然段在北京生活看到的月亮了。”

“异国,不包含‘他乡’。他乡,指的是故乡之外的其它地方,也包括了异国。”

……

道理不辨不明,答案自然而然凸显出来,品读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品读“故乡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放声朗读,和作者一起回忆他童年生活里的那些事儿: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摇知了、坑边望月。

品读“他乡月”。作者看到过哪些地方的月亮?将近三十个国家的月亮,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理解“美妙绝伦”。看到辽阔世界里的大月亮,他是不是忘记了一切?你怎么知道?读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出示句子,练习抓关键词来品读与感受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立刻”“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恨不得立刻”“永远忘不掉”“可爱点的小月亮”等词,用词准确,感情肆意汪洋,滚烫的思乡情感跃然纸上。

感情朗读课文,继续探究:作者要写的是“月是故乡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他乡月”呢?体会作者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异国他乡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故乡的月亮,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两篇课文的学习任务结束了,我又引领学生对它们表情达意的方法等进行比较,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习得表达方法。

今天下雨,大课间时,我们摧枯拉朽般完成了这两课的补充习题。哈哈,简直赚大发了。以前,课上激情澎湃,作业愁眉苦脸。今天作业的速度与质量,也侧面展现了我们课堂的酣畅淋漓与水到渠成。

板书无章法,如同丑八怪

你可能感兴趣的:(迁移学法,由浅入深,体验自读课文教学的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