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65 给宝贝的第20封信:读《道德经》第一章

亲爱的宝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可能读书人都有我这样的烦恼:这世上的好书太多了,人类几千年的思想精华留存下来的太多了,对于好知求知的人来说,生命如此有限,怎么可能把这些精华都吸收到呢?不可能的。

所以很多人说读经典,读专业的经典,读正统的公认的经典。

《道德经》和《庄子》就符合这样的标准。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读吧。本文的译文和延伸阅读均来自网上。

老子生平:

传说他生活于前600年左右—— 前470 年左右,时值春秋时期。《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dan)(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意思是,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容貌极似老年人,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道教所尊崇的三清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友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后世为了避开)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我的解读

老子开篇就用了三组矛盾对立的词语:可、非;有、无;同、异,来说明“道”的博大,不可言明。

有句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应该就是说的“道”吧。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入到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中国人讲究含蓄、深沉、强调不可言说之美,是不是也是从老子对“道”的解读这里来的呢?

到底什么是“道”?老子说:“道”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定义,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什么是“有”?它和“无”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事物的不同说法。房子之所以是房子,取决于其中的“无”的空间。杯子能成为杯子,也是因为里面是“无”。

有个诺贝尔获奖者拒绝领奖,他的朋友说:“他领奖和不领奖,其实是一回事。”这应该就是“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我们做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无”和“有”的共同体,一旦你“有”,必然会带着“无”。你在乎什么,希望获得什么,心里的“有”,可能是因为这件事你还是“无”的状态,不足的状态。

自我探索的关键问题是:我想成为谁,我要去哪里?

看起来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的迷茫状态,“无”的状态,但是,一旦问题问出来,自我探索就开始了,“有”就发生了。

那些从来没有这些问题的人,看起来是“有”的状态,其实含着巨大的“无”,一旦遇到危机和阻碍,“无”带来的失落更为巨大。

所以,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无”,也不用得意自己的“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有”和“无”是一回事。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126/365 给宝贝的第20封信:读《道德经》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