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因为了解,所以误解

因为了解,所以误解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图片发自App


自从2015年开始在网上发送短文以来,我就不断地收到网友的留言,有纠正文章错误的,有赞赏鼓励的,也有表达不同观点的,还有请求帮忙的。今天早上醒来,就看到有人传来几段长长的文字,是想让我帮她写写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要像小说那样妙笔生花吸人眼球,并能真实地再现她的心路历程。

她说,自己出生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就被父母逼着和几个同龄人一起去城里打工,在餐厅刷过盘子,到服装店卖过货,进工厂做过挡车工,历经千辛万苦都挺过来了,而最难忍受的是同事和老乡的排挤与诋毁。后来嫁给一个出租车司机,丈夫整天忙着了挣钱、打牌,和自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儿子落生后又得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现在孩子也成家了,可小两口除了节假日回来蹭饭,没见他们尽过多少孝敬之心。

“每次回想起以前的遭遇,我就会愤愤不平,为什么老天爷这么不公,总是让我遇到不顺心的事,碰上不如意的人!”这是她最后的一段话,我读后不禁陷入沉思,她真的是由于遇人不淑而遭受不幸的吗?似乎是,又好像不是,因为她的经历在外人看来并非惊天动地,也没有窦娥那般的冤情,或许还可以说是很普通很平常,那为何她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人呢?又为何抱怨身边的人都对她有亏欠呢?

大概最感人的故事便是自己的往事,看电影、电视剧时,人们常常被主人公搅得泪流满面,多半是源于剧情戳中了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痛。我们的情绪恰似一个放大镜,远处的风景透过它全是模糊一片,而当用它观察身边的物件时,不起眼的小东西也会膨胀为巨兽,尤其是那些憋屈事会变得无比清晰,甚至出现扭曲走形。人们正是在对琐事的无限遐想中,把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成了似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同时将自己假想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屈原、岳飞。

这就是为何许多人会觉得他的身世可称得上是传奇的原因,而同时会认为周围的人缺乏同情心,甚至居心叵测,特别是最亲近的人,自己对他们再了解不过了,其一举一动都包含着不可告人的图谋,因此多了不满与怨恨,从而发小会反目成仇,夫妻也能恨到牙根疼,在人心不古的慨叹中,徒留知己难寻、知音难觅的悲鸣。正如我从这位网友的表述里看到的那样,全是她对父母、对同事、对闺蜜、对孩子的抱怨。

我们看似对亲朋好友最清楚,他们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的风格全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但万事皆在变化,万物都有不同的侧面,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局部特写或某个时段的缓存,免不了会失真或以偏概全,更毋庸说要客观地评判一个人的本性了。我们经常会拿一成不变的固有主观印象,去判断他人的言行,所以很容易出现走眼的状况,且多数情况下,我们下意识地把他人视为利己者,其所作所为一定要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圆,故而生出众多矛盾与曲解。

所谓的了解反而成了一种“丑颜”APP,使得亲者面目狰狞,他们好像时时在窥探着自己的奶酪和隐私,所以要处处提防着他们,在妄想的假设中便生发出众多“阴谋”,误解即不可避免了。这种了解便成为产生矛盾的原罪,其根源就在于内心深处的私念,拿个人的好恶揣测别人的意念,最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世人皆有愧,唯有自己最无辜,怨气就会弥散为隔膜与敌视。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也许才能化解反感和冲突,方可平复内心的波澜与苦痛。

沧桑跨不过四季轮回,尘世绕不开人来人往,所有的不顺心之事全来自心不顺,所有的不如意之人皆出自意不如,当你的意愿爬出了得失的圈子,当你的意境跳出了恩怨的桎梏,自然会看到顺心的事,遇上如意的人,人生路也会少了坎坷。但我的这些想法未必完全符合这位网友的实际,只是想给她提供一个回首过往的思路,至于小说,我也不会写,即使有人能据此写出精彩的文学作品,可能已和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与网友的切身经历没有多大瓜葛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不写也罢。

仅以此文答复网友。

        2020.1.10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因为了解,所以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