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究是一场虚无

最近,我看世界的角度似乎跟以前不同了。这种不同,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无非是受到一些东西的影响,有读过的书,也有思考过的事。

上半月,读了《行走3·去远方发现自己》,在书中某篇的扉页上,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你看到的,是有限的,但你看不到的,是无限的;你听到的,是有限的,但你听不到的,是无限的。你出生之前,是你所不知道的无限的存在;你死亡之后,是你所不知道的无限的存在。所以,要带着谦卑的心上路,要带着空的觉知活在世间。’”

这段话,中心思想是要让人学会“谦卑”。但这段话真正触动我的是“你出生之前,是你所不知道的无限的存在;你死亡之后,是你所不知道的无限的存在”这句话。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让我学会谦卑,我只知道,它让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或者说,找准了全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定位。

在茫茫无际的时间长河中,人的生命只有大几十年,只占有这条无限链条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对单个的人类来说,在这几十年之前,无际无涯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来都没有他这个人;在这几十年之后,无际无涯的时间和空间中,也永远不会再有他这个人。除了这几十年之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宇宙中所发生的任何事,对他来说,都是一片虚无,都是一片无意义。

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了,每个人都明白,只不过,从来没有一句话像这句话这样,明朗地将这个事实呈现在我面前。

我还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书中有一位女性勃朗什,最初做家庭教师,被雇主家的少爷玩弄后抛弃,轻生之际,被他后来的丈夫戴尔克救起,最终嫁给了她丈夫。后来,她又爱上了一个潦倒的画家(就是那本书的主人公),而把她的丈夫抛弃了。可是潦倒画家根本不需要爱情,他只是需要一个女人来满足他的性欲而已,一旦性欲满足,他就再也不想看到她了。最终,她还是没躲过被再次抛弃的命运。哀莫大于心死,她再也承受不住,再次自杀了。这是一个可悲的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

书中在评价这一连串事件时说道:“我回想起这一对夫妻——施特略夫同他的妻子,在蒙特玛特尔区一间舒适的画室中过的幸福生活,他们两人淳朴、善良、殷勤好客,这种生活竟由于一件无情的偶然事件被打得粉碎,我觉得这真是非常残忍的;但是最最残忍的还是,这件事对别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人们继续生活下去,谁也没有因为这个悲剧而活得更糟。我猜想,就连戴尔克不久也会把这件事遗忘,因为尽管他反应强烈,一时悲恸欲绝,感情却没有深度。至于勃朗什自己,不论她最初步入生活时曾怀有何等美妙的希望与梦想,死了以后,同她根本没有降临人世又有什么两样?一切都是空虚的,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触动我的是最后一句话,“至于勃朗什自己,不论她最初步入生活时曾怀有何等美妙的希望与梦想,死了以后,同她根本没有降临人世又有什么两样?一切都是空虚的,没有意义的。”

人死如灯灭,一死万事空!

是的,读了这两本书,被这样的两段话触动之后,我对生命的认识不再囿于这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了。我跳出来了,变成从茫茫无际的时间长河中来看待生命了。我仿佛觉得,人的生命,无非是茫茫无际的虚无中一个短暂的“实有”,这种实有从虚无中来,并且最终仍会归于虚无。

如此看来,这短暂被我们每一个人拥有的“实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简直可以说是茫茫无际的虚空中平白无故爆出的一个小火花,绚烂而美丽。

从这种虚无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的悲欢离合、我们的七情六欲、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屈辱,最后也终将归于虚无,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但是荒谬的就在这里,虽然我们最终都将归于虚无,但是在此刻,在我们拥有“实有”的生命历程中,却无时无刻都要为填饱肚子而奔波、蝇营狗苟。这是造物对于“给予我们生命”这件事的交换。

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许我们可以活得洒脱些,不再那么计较,不再那么悲戚,因为,我们的任何负面情绪都是对这绝无仅有的一次“实有”的亵渎,是对生命的辜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终究是一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