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12天,14.11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12天

原文阅读: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讲解:

孔子说:“孟公绰如果做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他才能绰绰有余,但不能胜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启发思考: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赵、魏即晋国的赵氏和魏氏家族,在晋国权倾一时。滕、薛则是山东小国,是鲁国的附庸。这里的“老”,指卿大夫的家臣。

        《左传》里有一个关于孟公绰的记载:有一次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国君一时慌张,准备派人向晋国求救。孟公绰就说不用慌张,齐国的崔杼有弑君之心,他们的内乱在即,怎么还顾得上对外用兵呢?果然,不久齐军就退回去了,这件事情说明他这个人有见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也说,他是个很受孔子尊敬的人。那孔子为什么说他不能胜任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呢?朱熹有一个说法可以参考。因为孟公绰这个人清廉少欲,德行虽高但才干不足。如果在大国大夫家做一个家老,只是以德服人、垂拱而治而已,

地位尊贵而工作轻闲,具体事都有具体人办,他正好做个领导。但是在滕国、和薛国这样的小国任一国之政,国小而事烦,各种事务性工作非常具体繁多,时时要决策,事事要躬亲,那他的才干恐怕就不能胜任了。

        本篇下一章第12章,孔子为了回答子路问“成人”,列举了四位人物,其中称孟公绰“公绰之不欲”。孟公绰的廉洁清静、无欲无求,是孔子尊敬他的原因,也是孔子给出这个判断的依据。     

        孔子对人物的评判反映出他的人才观念,可以帮助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好识人用人之事。孟公绰这样资历深、名望高的人,最好居一个位高而权不重的虚位,作为道德标杆比较合适。真让他负责具体的事务,百事纷呈,恐怕他会处理得一塌糊涂。

        后世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才令》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著名观点。他举了四个古人做例子,他们分别是孟公绰、管仲、吕尚和陈平,就引用了《论语》中孔子关于孟公绰的这两句话。当然,曹操的意思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求全。

        如果只有高洁之士才能重用,那么齐桓公成就不了霸业,这是因为促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是管仲。曹操用他们的故事想说的是,人不能求全,不能求其出身,也不能苛求道德品质的完美,只要他有才能,就可以加以任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不凡的功业。

        自古至今,品评人才既要看道德品质,也要看工作能力,人各有才,用人在尽其才、适其用,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12天,14.11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