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孝经》第十章学习,“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上堂课我们讲“事亲五事”是说孝敬父母,子女必须要做的五件事,今天是说孝敬父母、子女绝对不能做的三件事。
第一 就是“居上不骄”,身居高位不能骄傲蛮横;
第二“为下不乱”,为人部下不可以为非作乱;
第三“在丑不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不可以和人愤争。
平常我们在家庭或社会上面对人,每个人的位置,不是上就是下,要么就是与人平等的,这就提醒我们,每个相应的位置上都有要警戒的事。
“居上不骄”,是指做领导的,在单位团体中,成绩突出的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不骄傲,玄宗注解说“当庄敬以临下也”。
对待下属,不如你的人,哪怕是晚辈,也要常怀谦卑恭敬之心。为什么不能骄?“在上而骄则亡”亡就是灭亡,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自古至今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
居上位的人一生起傲慢就会招致人的不服,骄慢,就是一个人堕落,灭亡的开始。为什么会招致灭亡还是有人会有傲慢?还是对骄人的祸患认识不够,再一个人有了权势,会有人吹捧,忘了反省,就自以为了不起了,福分也就随之大大减弱。
我们记住,哪怕是十分亲密的朋友,除非是他有心胸度量德行能容你,否则,你只要一现骄泰,轻则远离,重则打击你,骄可以让你的人际关系迅速破裂、让你的人际环境迅速变得危险。
任何时候,你要得罪人、不想好好过了,不用做什么,只要对他骄一点就行。父母是过来人、有经验,他深知骄的危害,对于骄傲的孩子必定会极端的忧虑。孝子不能骄。
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即使有周公样的才华,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就不用看了,周公是什么人?历史对他的评价“孔子之前,皇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他打天下,治天下,制礼作乐、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功德的人了。
他这样的功业都敌不过一个骄字,可见“骄”字败德之迅速。史籍记载周公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他接待天下之士有多殷勤呢,有时候洗一次澡了要三次挽住头发去会客,吃饭时,有客人来拜访了,饭都来不及吞下去,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一点儿都不怠慢士人。
他这样恭敬下面的人的,还怕失去人心呢。我们没有他这样的功德,凭借什么敢于傲慢呢?
第二个是“为下不乱”,《正义》说“为臣下者不可行扰乱之事”,在下位的人关键是不乱,不捣乱、不做乱,更不可以叛乱。
“不乱”首先就要心里有规则法度,不仅是待人恭谨,做事情也不能粗心大意、行为上不能放逸懒散,这都属于乱。
三国演义里秦庆童是汉献帝国舅董承的一个家奴,是个小人物,秦庆童因为和主人的侍女通奸,这是乱,被董承发现杖其脊四十,锁于冷房。本来他发了错反省自己就好了,但他不但不觉得自己错还怀恨在心。当时,汉献帝为摆脱曹操对他的控制,写下血书,让董承伺机而动。董承就与吉平商讨下毒杀死曹操之事,被秦庆童听到了,他就向曹操告密。就这么一告,曹操由此大开杀戒,“七义灭曹组”被端,董承被灭三族,汉献帝最疼爱的董贵人、董承之女也被勒死了。秦庆童自己也被曹操当着董承的面以背叛主人之名斩首。
这是为下而乱,心理没有规矩法度,不尊重秩序和条理,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带来的祸患。
在下位的人该怎样呢?唐玄宗注解“当恭谨以奉上也”,“恭”就是恭敬,“谨”是谨慎,恭慎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需要长时修习,才能养成习惯。
孩子从小在父母身边恭敬父母,听得进父母的劝告,才容易中规中矩。如果儿女习惯于顶撞父母,到了学校就敢顶撞老师。哪里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想推倒,按自己的来,这是容易为乱。
现代社会很多人分不清“以乱为勇”。小孩敢顶撞父母,下属顶撞领导他觉得自己是勇敢、有胆量,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光是敢做,没有了义,就是乱;小人有勇无义就是盗贼了。这个盗不光是指能抢人东西、偷人东西,他心里一天到晚想着怎么赚人便宜,可着自己的性子,心里不重视规矩法则,这都属于盗。盗心在,小人就行险以侥幸,做事情不按章法来,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盗心没有断。
义就是标准,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不做,譬如说父慈子孝,是标准,那么你就要克己复礼、把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情绪放下,守慈行孝这才是勇。
真正的勇不是拔刀而起、挺身而动,更不是敢乱来,君子之勇一定是顺着义、顺着礼,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压住。
居在下位的人,对诸侯而言是臣子,对于企业来讲是员工,居于下位的人,最根本的要心中有规矩法度、谨慎行事。心中没有规矩法度、任性,就容易乱,乱就容易遭受刑法。
“在丑不争”“丑”,有不少含意,一般丑是丑陋,在这里是在大众中“不争”。
《正义》说“在丑辈中不可为愤争之事。可见越是普通卑下的人群中越爱争。不仅要争蝇头小利,就连谁对谁错也要争一下。
据说早年在东北,你多看了人一眼,别人都要问你看什么。你答不好就容易打架。一个人心里有高超的目标、懂得恭敬谨慎的,就不会轻易与人纷争。
因为用争的方式,得不到和乐。你一争马上会有有对立、有矛盾,甚至怨恨。《弟子规》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做人一定注意这些小节,轻易就把人家的短处都给揭露出来了,就容易引起怨恨。归根结底还是心里缺少恭谨之心,不愿意遵守规矩,敢于冒犯的傲慢心作怪。
唐玄宗注解“当和顺以从众也”,这是跟大众相处的时候,要恒顺众生,以和为贵,和顺就没有斗争。老子《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的道理是什么?就是只利益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绝不跟人竞争。以礼让的心来处众,这是在丑不争。
我们前面学天子说“天子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这不敢慢于人”,诸侯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是“非先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德行行不敢行”。到了士就是“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反倒庶人只要谨身节用就好,也就是随着地位的由高到低,谨敬之心要求变得越来越低了,到了“在丑”的关键就是做到不争了,可见越是普通卑下的大众心态就越是爱争。
对于拥有天下的天子来讲,他应该是最该敢争的了,天下都是他的,可是他最不敢。世界上很少见国家领导人对人傲慢无礼的。
克己复礼的程度,天子做到的是最微细的。任何人都得守规则法度,越是高位的人越是要恭敬谨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却可以安然的活着在人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孔子也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常态之下,一般人处在上位,最容易有骄傲之态,在下位的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谨敬,而在鄙俗的大众当中就容易争。
圣人教戒“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孝子一定要养成这种心态。否则无论在上位、下位还是大众当中一定或召来灾祸,让父母担忧。
---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