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创新教研机制,推进教研共同体的内生式发展

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创新教研机制,推进教研共同体的内生式发展

山东省泰安第六中学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最重要因素,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关注教师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泰安六中最重要的工作。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多层面的,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空间。成立教研共同体是我校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本研究,整体提升教师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教研共同体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理论依据,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围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和教师发展课题,自主构建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教研共同体打破以往教研组、级部的行政限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研究方向因材施策,引导他们自由组合成为内生型的教研共同体,实现教师团队的个性发展和互助成长。聚焦“破”和“立”,突破传统的教研方式,建立项目研究为主题的教研共同体;围绕“聚”和“散”,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方向建设生命成长共同体,保证教师个性发展做到百花齐放;突出“长”和“远”,制定短期和长远的成长规划,促进教师能力不断提升。教研共同体也激发了每一个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成员参与进行互动交流和内部推动,促进共同体的内生式发展。

一、以尊重教师的生命成长为切入点,打造教师个性自由发展的组织形式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本着努力实现教师从教育者到幸福人的发展转变,学校着力构建有利于教师生命成长的环境、资源和文化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根据教师的特长爱好和研究方向成立共同体,其本质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以往共同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弱化学校宏观调控,确立教师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2019年,泰安六中就开始启动“名师领航教研共同体建设工程”,学校成立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明确了“学术性、自主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科研共同体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学习、研究、实践”一体化的科研文化构建,实现教师的“知、行、情、意”等思维素养的动态螺旋上升式发展的科研型教师成长设计。在“学术领航、自主构建、整体推进、典型示范”的推进策略指导下,教师共同体紧紧围绕“教师发展、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德育心育、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校本研究。

教研共同体遵循“让每一片叶子都翠绿,让每个生命都闪光”理念,实施“交叉融合多元参与”( 学科教学共同体、跨学科项目研究共同体、师生合作教研共同体,校际教研共同体)组织构成。促进教师“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九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校本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反思与发展、课题研究)的发展。    

科研共同体的组织建设基本类型表

类型主体目标内容首席联系领衔人

青蓝示范型主体相近,师徒关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习教学经验各学科骨干教师

名师主导型核心优秀教师关注合作者在教育中的专业成长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和方法齐鲁名师、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

理念主导型学校组织的教师发展团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到教学中去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文化、课改精神聘请专家引领

专业主导型


同一研究主题而形成的团队拓展丰富教师的多元化专业素养教育教学中的某一核心研究主题省、市、区教学能手

书香主导型推进教师读书团队培养读书写作型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类书籍阅读读书型教师或管理干部

主题分享型学校优秀教师分享成功经验,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围绕共同关注的教育教学主题,分享教师的典型经验学校优秀班主任

师生融合型学校工作室老师和部分同学通过教师专业引领带动师生共同成长师生围绕学生研究方向展开研究岱麓学子工作室


依托七种教研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使教研共同体的研究目标更明确,既关注长期目标又兼顾短期目标,在教研形式上力求“小”“灵”“活”,不拘泥于形式。在研究内容上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逐步推进教师实现从“低层次型”向“高层次型”,从“单一型”向“全能型”,从“守摊型”向“开拓型”,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使共同体的研究走向新高度。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以项目研究为着力点,推动教研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项目研究具有灵活性特点,不局限于学科的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角度转换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泰安六中在项目研究上实行“价值引领”“双向选择”。学校按照“从教学实践中梳理问题——确立研究项目——教学实践探索思考——解决问题”思路,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项目。成立年度教科研攻关的十大课题,这些课题由老师们自由认领,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研究方向主动申报研究项目。

刘建国校长只要有时间就参加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评课都在80节以上,而且凡听必评,他除了坚持参加听评课之外,还先后给后素同成共同体、教育写作共同体等团队做了《读写研,教师一生的修炼》《用写作凝聚专业智慧 》《写作,是为了改变》等讲座,和教师们一起分享教育写作的经验技巧,为老师写的文章点评批改,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老师开始坚持写教育反思和日记。音乐组几位老师主动申请成立合唱团,学校在资金和场地给与大力支持,合唱艺术团以“专业指导,科学训练,主动展示”的宗旨,全面开展各项活动,让孩子们在合唱的无穷魅力中,提升音乐素养,陶冶艺术情操,丰盈成长底色。后来在合唱团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星辉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将音乐教学与选修课、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成立了“星辰合唱团”,合唱团不断发展壮大,多次代表泰安市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取得了“泰安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节”比赛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校为落实“双减”工作,减轻课业负担,实现校内减负和质量提升。数学教研组和化学组的老师们成立“导学案命制和实践”项目组,并且申报了市级课题。教师轮流完成初稿,组内集思广益修改完善,组长最后定稿,探索构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学法指导,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平等、生生合作交流的人文关怀,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借助自我结伴的方式形成团队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自我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使“资源” 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优势,通过项目运行模式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项目教研的效率最大化。

三、以深度教研为关键点,助力教研共同体的专业成长

教研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教师的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实现深度教研。为推动教研实践深入发展、促进教研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出台了《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实施意见和细则》,提出科研共同体需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实践研究活动,进而解决有关问题的高质量教研活动。制定了以教研活动“问题—主题—活动—评估”的运行路径,教研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方式渐次深入,突破了教研活动“碎片化”和“浅表化”的固有模式。

线上教学网上研讨中,线上教学25分钟教学时间对老师们来说是个极大挑战。学校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在围绕如何“提质增效”开展多次网上教研,学校成立了线上教学课堂模式课题组。课题组研发线上教学双师课堂模式,“双师”即时每节课由1名骨干教师主备课程和1名科任教师在线答疑讲解。研发了“评、学、讲、练、测、答”六环节融合课堂:评(任务前置  点评作业)、学(学习新知 展示交流)、讲(教师点拨  总结提升)、练(典例探究 变式提升)、测(达标检测 巩固内化)、答(智能推送 在线答疑),这项成果对疫情中的线上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保证课线上教学的高效性。

尹玉华老师是一位历史教师,更是一位传统文化研究爱好者,最初她带领孩子们研究岱庙,带学生逛岱庙,给学生讲解岱庙的文物古迹,自嘲约等于高级导游。在整理资料时,她发现了蕴藏在古迹后面的历史,找到了历史背后的文化,《岱庙》也就变成了《岱庙文化》,从此,她爱上了泰山文化,同时,从这件事中她体会到了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学生最贴近自己生活的教学材料,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会用一双“慧眼”发现历史、研究历史。从岱庙到泰山,再到泰城街道,她带领学生走街串巷,研究街道名的来历,研究街道名字背后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集《街巷名里探史韵》在市文化局获得专利。后来,尹老师又先后开设了校本课程《海疆烽火》:利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让每位学生自己查资料,论证它们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利用自己掌握的国际法知识,给学生介绍国家的领土构成、取得方式,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借此培养学生关注今日、关心国家利益,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研发了校本课程《龙年话龙》:与孩子们一起龙年话龙,再展龙行天下的辉煌,用龙的精神激励龙的传人;后来又开设了《寻根访祖话姓名》等系列传统文化课程。

选好一个人,带动一大片。尹玉华老师带领学生成立了“岱麓学子”工作室,学校以此为契机创办了“岱麓学子讲坛”,围绕文化知识、兴趣特长、时政新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百科讲坛”“文艺讲坛”“时政讲坛”“科技讲坛”四大互动平台,为学生搭建了一方展示风采与魅力的广阔平台。岱麓学子工作室的学生们也纷纷走上讲台,赵彦淞同学先后进行了《教学相长,再创辉煌》、《走进宋词》《初触欧洲的脉搏》《应用英语表述数学》等多场报告。陈田同学的系列报告《我眼中的宋词》也在“岱麓讲坛”的历史中熠熠生辉,学校还将许多精彩的汇报内容集结成书,从而留下了《方寸之间的中国龙》《一个人的天空》《大师的背后》《火影之血雨腥风》《一纸芳华》等近百部优秀的作品。

深度研究的突出优势是促进教师成为“思考的行者”,在不断省察自己教学行为中甄别、取舍、提炼合作交流信息的本质内涵,并转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合作后的效果明显,又会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合作期待和研究热情,真正实现“教”和“研”的结合,深度教研常态化、规范化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持续发展。


四、以研促教、以研育师、以研提质为落脚点,提升教研共同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教研共同体建设工程的三年间,一大批校本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师在教研共同体的发展中破茧而出。近三年我校已结题的课题区级有5项,市级有3项,省级有1项,省、市级已立项课题共5项,近三年论文发表有178篇。

“齐鲁名校长刘建国校长领航工作室”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校长以及管理团队总结提升办学经验,助推学校全面发展。刘建国领航工作室开展了多次卓越成效的交流、研讨和访问活动,活动先后在泰山区凤台学校、高新区一中、东平县梯门镇中学、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等学校举行。每次活动内容充实、交流充分,具体议程分为:深入课堂、观摩学习;评课议课、研讨课改;参观校园、共商共进;聚焦问题、合力公关;深入交流、聚力提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刘建国工作室各成员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名校长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各成员校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聚焦质量提升减负增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韩鑫老师联合青年教师自发成立“青年部落”教研共同体,制定了活动章程,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青年教师每周完成一幅小黑板粉笔字作品和一幅钢笔字字帖,进行集中展示,学校的书法教师对老师们的练字进行等级评定和跟踪指导。每学期举行一次共读一本书活动,校长先后和老师们一起共读了《共享生命成长》《给教师的5把钥匙》《教育,向美而生》《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等书籍,有效促进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2021年泰山区组织的青年教师大比武中,我校12名参赛选手全部获一等奖,在区优质课评选中年轻教师全获一等奖,李明月老师代表泰安市参加省优质课展评活动。

教学常规的细化研究一直是学校研究方向,学校将集体备课作为细化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将其从课前的预设、讨论,延伸到课堂中的听课、观察,课后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出了六步集体备课,简单地概括为:“一备二研三听四评五享六省”模式。

一备:就是以备课组为一个整体,每个课时(新授)都略作调整,本组其中一位老师的新课要前置一天,先行备课。这是初次备课。二研:初次备课形成教学案后,课前同备课组的老师组织研讨,进行第二次备课。三听:先行备课的教师上课,同备课组老师听课,听课时每位教师都重点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与情况,了解学习效果。四评:听课后接着进行第二次研讨,目的是从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课堂生成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备课,通过个体间智慧与经验的碰撞,激活老师们思维的火花,使备课更具实效性、科学性。这是第三次备课。五享:同备课组的老师以第三次备课为蓝本上课,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可以适当改进备课,进一步提升和再创造,以便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六省:执教后,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课堂教学中新生成的经验,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对备课再加以完善,这是第四次备课。之后,连同集体备课过程整理成文本式的教学资源,以备以后使用。

这种“一课多备,反复完善”的集体备课,有效地细化了对教材的研究,在反复研究与实践中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完善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目前,教研共同体作为一项已经落地生根、滋荣茂盛的校本研究机制已经成为泰安六中“张扬个性、各美其美、内涵发展、优质均衡”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平凡而又神圣的目标,泰安六中将继续围绕教师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务实求新地推进校本研究走上新的高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创新教研机制,推进教研共同体的内生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