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学而优则仕!这五个响亮的大字,给了古代读书人最清晰的出路,考取功名,加官进爵,既是封建社会所有家长寄予孩子的唯一心愿,也是所有读书人的唯一目标。科举入仕,这条寒门崛起的通途,天下学子无不垂涎觊觎,跃跃欲试。
对于家世不甚深厚的曾家来说,数代人都没有一个读书的材料,因此培养一个读书人登入高堂改换一下门面变得尤为迫切。曾国藩的爷爷叫曾玉屏,以务农为主,文化不高,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一位山乡塾师,也是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惜天资一般,运气也背,仅秀才就考了16次,一直考到43岁的时候,第十七次才考取秀才,43岁才考到进士,还能折腾什么呢?曾麟书转念一想,还不如把儿子培养出来,因为很显然,他的儿子曾国藩比他老爸更有读书的天分。
曾家向来注重家风,也重家教,因此曾国藩无论是在爷爷身边,还是父亲耳畔,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子城少负盛名,九岁读完《五经》,十岁能作八股文,日后《四书》《史记》不曾断续,十四岁那年,曾国藩父亲的好友欧阳凝祉(号沧溟)是一位颇负才命的廪生, 特到湘乡来看望曾麟书,见了曾国藩的八股文稿和诗作,大加赞赏。欧阳先生乃衡州府八股文章的能手之一,生性孤傲,轻易不肯嘉许人。而今少年曾国藩,能赢得 他的称许,的确颇不容易。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真才实学,欧阳凝祉又出了一道“共登青云梯”的诗题,曾国藩即席赋诗一首,欧阳一见大为惊喜,认为这孩子将来 必成大器,前程无量。当下便有意与曾麟书结为儿女亲家,将女儿许配曾国藩。后来人称欧阳夫人即是曾国藩的结发妻子。
1832年开始,曾家走上了好运连连的路。这一年,曾麟书考上了秀才,总算过了一把及第的瘾,第二年曾国藩23岁,也去参加考试,结果一试便中,12月,欧阳老丈人选好良辰吉日,曾国藩与妻完婚。次年,已是秀才身份的曾国藩继续深造,成为家族的骄傲,因为他其实一心想成为改换曾家门庭的人物。
要知道,在此时科举考试之路上,其实曾国藩也仅仅走了两步而已,童生、进士,除了这两关,接下来还有乡试(乡试中的是为举人),其后是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头名为会元),最后是终极考试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及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接下来就是擢选举人的考试。婚后次年,曾国藩入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读书,乡试得举人第36名,在家乡的风头一起无两,自信心爆棚,为了看一下自己的上限,曾国藩当年连忙进京参加会试。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家里人特别不放心,父母给曾国藩备足了盘缠,曾国藩住不起旅馆,选择寄住湖南的长沙会馆,同乡人远在异乡,曾国藩又是来应试的,自然得到了不少照顾。在会馆,作为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曾国藩刻苦努力自律,自觉温习功课,只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适应了半年多时间以后,他的第一次会试还是铩羽而归。没有考上贡士,只好做好回家的打算,等待来年再战。
正当曾国藩垂头丧气准备返回湖南的时候,从朝廷传来消息,次年为皇太后60大寿,照例增加恩科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兴奋得睡不着觉,因为平时会试每三年才有一次,这增加一次恩科等于白白送了自己一次机会,只可惜手中的盘缠所剩无几,到底是去是留,给了曾国藩一个难题。但是我们猜也猜得到,曾国藩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会把考取功名看得比金钱更重,就这样,曾国藩在北京长沙会馆继续待了一年的时间用来学习,这一次的科举,他仿佛势在必得!
但是结果下来,老天再一次给曾国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次落榜,给了曾国藩一个当头棒喝,此前考试顺风顺水屡试不爽,怎么到这里就不灵了?难道自己的上限就是举人吗?带着一行行的疑问,复杂的心情,手里又没了盘缠,曾国藩第一次孤苦伶仃的在异乡感到如此的低落。你说自己没努力吗?努力了,没给机会吗?给了机会,而且还不是一次,可为什么偏偏就没考上呢?此时的曾国藩想不通。隐忍着极端复杂的心情,和落魄的窘境,他一刻也不愿再待在此地,于是背起行囊,云游天下,去散心去了。
这一次云游,他不打算走陆路,而改走水路,从北京顺着运河直下江浙再从长江回湖南。他深知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的人间美境,也更愿意遁着太白、苏子之气,去走上一遭,曾国藩是个读书人,脸皮如纸薄,这次花了两年时间的苦学、连续两次的绝好机会都没有把握住,自己想想都没办法给那些翘首期盼的父老乡亲们一个合理的交代,焦心的惆怅,就让这无尽的忧愁借着这些泛滥成灾的思绪沿着江水慢慢稀释吧!
散心的行程走到一半,曾国藩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钱是人的胆,如果再这么浪下去,恐怕要当乞丐了,这时他想起一个朋友恰好在这不远,于是又转到江苏睢宁,去借钱。要说这曾国藩找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睢宁县的知县,这名知县叫易作梅,当听到左右说有个二十出头的湖南小伙子在门外求见时,易作梅还不知道何许人也,直到把曾国藩领到客厅,话说这易作梅懂相术,当这位知县大人走到曾国藩面前定睛一看,发现此人目光如炬,举止不凡,绝非凡人,出口一问才才知道,原来是世交曾麟书家的公子,可是求学考试怎么就跑到了江苏来了呢?曾国藩一五一十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易作梅。
知县易作梅听后,觉得曾国藩是个不错的小孩,本身自己爱才,尤其是曾国藩这样谈吐不凡的年轻人,不仅款待了曾国藩,临行前还塞给了他100两白银,要知道当时易作梅门面上看得见的俸禄也就是40两而已。借到钱以后,曾国藩十分感动,辞谢了易作梅继续南下游览。
行程走到南京,在一个书肆里曾国藩看到一套金印版《二十三史》非常喜欢,一问价钱,也是奇了怪了,不多不少,刚好100两白银,从店铺老板口中听到价钱,又回头望望那套书,曾国藩吞了咽口水,脑袋一热: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外表金光华亮,印刷也确实没得说,可是买完以后,曾国藩后悔了,因为摸了摸兜里,又没钱了,好不容易父亲的朋友卖面子借了钱,一下就挥霍完了,这一折腾接下来的路程去不了了,更重要的是借了这么多钱一下花完了,回去怎么跟父亲交代?年轻的曾国藩内心里犯起了嘀咕,没办法,活人总不可能活活饿死,他接着把行李当了换了路费,驮着一袋书本沿着长江走水路坐船回湖南去了。
翻飞的江浪,渐近的行程,曾国藩慢慢开始感到了一种紧张感。回到家里当天,曾国藩没有胆量直面曾麟书,而是先去跟母亲和几个弟弟打了招呼,当父亲后来走过来时,曾国藩默默低下了头,曾麟书问曾国藩怎么跑了那么久才回来?还买了这么多书?于是曾国藩一五一十地把路程经过都跟父亲交代清楚了,正当话音刚落,曾国藩以为晴天霹雳要来临之时,谁知曾麟书沉默了片刻,说:花钱买书是好事,你借来买书的钱我也乐意替你偿还,只是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一点,那就是买书的初衷!
听完父亲的话,曾国藩感觉一路来沉闷在自己心中郁闷,随之都烟消云散了,于是他回想到了此次连续两次考试失利的经历,转眼看看身下花重金买的《二十三史》,再加上父亲殷勤的嘱托,瞬间感受到了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最重要的激励,他后来发毒誓要潜心研习,势必考上功名,为父亲带去最好的慰藉,为家族带来最真切的荣耀。好汉打脱牙,也要和血吞,不为圣贤,便是禽兽!接下来的两年,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深夜苦读的曾国藩,那是发了狠的湖南人带着血性地奋斗与不羁,他不信命,更不认命,他每日不间断地认认真真把那套《二十三史》研读完。
终于,在两年之后,曾国藩再次北上进京考试,这一次,他牢牢掐住了命运的咽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以三甲42名得中贡士,又以朝考一等第三名中进士,殿试被道光御览拨置为一等第二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至此以后,曾国藩由贫贱入富贵,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当父母在老家得知这一个惊天动地的好消息时,两口子老泪纵横,鸡窝里飞出来金凤凰,村里邻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扬眉吐气,光耀门楣,曾国藩做到了!
非凡的成就,需要非凡的毅力;卓越的名望,离不开背后的艰辛。曾国藩的内心,是个铁一般的热血汉子,硬到毕生每一天雷打不动的坚持,硬到力杠太平骁勇军,硬到好汉打脱牙、和血一起吞那般咬牙切齿!
文章来源:独自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