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群众的关系

罗素说我不认识年轻人,

年轻人说,我不就是年轻人吗,你怎么说不认识我呢

罗素说,因为年轻人没有思想。

年轻人集体的追求明星,他们的头脑被考试所束缚,他们想的是回家如何不被挨骂。如贾宝玉一般,虽青春年少,虽物质丰富,但是不能做自己。可是在人的意识里就有一个真正的自己,

听自己想听的歌,去想去的地方,所以去远方,去实现梦想。

而做群体当中一旦被大众所引导,就变得一模一样了。我不看热点新闻,为什么,我讨厌和大家说一样的事情,我想的东西和他们不一样,不一样才是精神上最突出的。我关注的人和写的东西都是最内心的出发点。可是当我说出来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克尔凯郭尔说人分三种,肉体,灵魂,精神。肉体大家都一样,而灵魂与身体一起,他受到了精神的操控。 操控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的。(给感觉我还在第一阶段),比较随心所欲的做,例如我现在看书,听歌做事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总是随意哪到哪本就读哪本,交朋友也是随遇而安的。但是这种人如同唐-璜一样,完全依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追求,不断追求却永远没有底。第二阶段是伦理,伦理在于个人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追求女性到结婚,从生小孩到抚养孩子,培育。这就是承担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那到底谁来评判道德的界限呢,第三阶段是宗教,他说了一个亚伯拉罕的故事,80-90岁的时候以为他没有子女,但是上帝给予他一个孩子,可是上帝又要把这个孩子杀掉。完全靠信仰他要杀掉这个孩子祭祀,这是违反道德的,但是他个人信仰是上帝。一个人一定要有信仰,他的谦虚才是真正的谦虚,因为他发现他在这个社会上是虚无的。人的生命中跟本上并无保障,我虽是父母所生,父母呵护我,可是他们自己的生命都得失去,我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古代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从社会角度来说的,可是立了这些又有何用,写在纸上,后代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你的古文。中国是太注重道德人文的社会,而西方人活的更有自我眼光。克尔凯郭尔也是这样说,人得为自己的信仰留个空白,如果没有这个,你还没有真诚的对待自己。做中国有佛教,并不是我要去做一个佛教徒,而是我又一种信仰就是,善良必定有善良的回报,而恶必定有恶报。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境界,存在是不断选择做什么,而信仰是一个不断投入和冒险的观察。

为何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辈子。问题出在哪?你依据自己的经验,有主观,主题的感受,用生命把他活出来。真理是要活出来,不是说出来。我们所了解的世界,让我们自己去扮演,才是主角。比如我的人生就如我的房间,自己布置,自己的一天,自己安排,不受他们的影响。

比如看一本书,不是做了比较就是你的思想,而是依据这些去实践,主观性很强,能把这个思想化裁出来,转化,加工,就变成你的思想了,当然写作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进行再加工,但是也要经常回去去践行。这大概又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先做自己,做好了自己再融入到社会,因此过程肯定是很孤独,但是坚持下来,就不会了幻想过多,过不踏实生活了。

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养心就是寡欲。若想获取到比较平静的生活,应当是清心寡欲。不被物质占有,才有更多的心思去享受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与群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