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阅读||一张通向未来的神奇地图——“阅读地图”

我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我不喜欢打牌,打游戏、麻将(说心里话我倒想打,关键不会啊!)。倒是很喜欢逛街,逛书店。对于阅读,我自认为至少没在零点吧!

可是,自从上了新网师的通识课,才恍然明白,对于阅读,自己彻彻底底就是一个小白。通过共读,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一张“教师专业阅读地图”。这张地图具有匀称的结构、注重交往性,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

作者魏智渊在论述中还提出了关于专业阅读的“五大假设”。其中第一条假设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 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专业,都存在一种最理想的、最科学的、最合宜的、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 50%

专业知识 30%

人类基本知识 20%

所谓的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

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实践教育学及课程理论、教育视野、文艺类教育学素材、教育管理、职业认同、心理学等。

人类基本知识,是应该具备的人类基本知识,构成专业阅读更广阔的背景。

对于班主任而言,这个结构和比例大致如下:

教育管理知识 50%

专业知识 30%

人类基本知识 20%

对于学科教师,这个比例可能为:

学科知识 50%

专业知识 30%

人类基本知识 20%

看着这些阐释和数字,心中只有一种感觉:羞愧。

一方面自己读书,没有一个阅读的框架,也就是没有一张科学的“阅读地图”。读书的随意性太大,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文摘类的书籍,杂七杂八。既没有系统,也没有深度。根本谈不上什么结构。也就是说这么多年读书,得到的就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谈不上知识,更不要说什么结构了。其实,这么多年来,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没有思考过什么“知识结构”。

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作为科任老师,整天就是忙忙碌碌,却又无所事事。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现在终于明白,没有管理知识做后盾,做班主任遇到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想当然,凭感觉,凭经验,班级管理常常出现“摁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自己整天忙得像陀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无论作为哪科教师,都需要广泛涉猎,包括汉语知识、文本解读、学科实践及理论、文学作品等。可是,自己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在小学数学科上有所深究,“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人类根本知识”这三种类别的书读得相当有限。现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备课时会不得要领,课堂教学会捉襟见肘,遭遇问题会不知所措,其根源就是自己专业书籍读得太少太少了。

而且自己的阅读很多时候是随意的、碎片化的,只是娱乐,只是消遣,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读的内容,不加思考,读过了,了无痕迹。

看起来,读书也需要高人指点,读书盲目,读得杂而乱。读书不加选择,收获甚微。

现在,我作为一名科任老师,读书要做到两点“少”而“透”。读根本性的书籍,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自己最大努力一点点靠近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相信,按照这张通向未来的神奇地图——“阅读地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肯定能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阅读||一张通向未来的神奇地图——“阅读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