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是恶人

    初次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是在某音上一个名为掌阅读书实验室的博主推荐的,她对这本书的读后感集中在“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质疑别人”,听完博主的推荐过后,我反思了自己最近的行为,似乎好长一段时间里,自己就是那个站在上帝视角评价别人的人,也应验那句人之恶在于好为人师吧。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可是想来,朋友找我倾诉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难道我不应该给与有建设性的意见吗。于是我寄希望与这本书,希望它能够解答我的疑惑。

    初读著作是村上春树为这本书所写的后记,在他的认知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可视为瑰宝,也是自己人生(身为读书人、身为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三部小说之一。但是他并没有对其中的内容做过多的分析,而是对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生平进行的细致的追踪,或许只是想为我们理解这本书攒下一些基础知识,这一点倒是很像道长的《一千零一夜》的做法。特别是最近刚看完《圆桌派》“误读:你常遇到会错意吗”这一期中提到的其实作者写完一本书,他的使命就结束,读者怎么理解就因人而异了。

      整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中弥漫着欢娱和纵饮的味道。这个时期的美国,物欲望横流明显,贫富分化加剧,人与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除了利益,情感是被淡漠的。贫富的差距也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富人整日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城市另一边的穷人则苦于生存。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位农民的后代,但是他厌恶自己的出身,更不愿向任何人述说曾经16年的清苦岁月甚至编造一段谎言试图掩盖自己的出身。于他而言,那段穷困潦倒的日子是人生的败笔,是一段痛苦的往事。所以他拼命努力,只为摆脱这一穷人的烙印,从此走上上流阶层。可是他似乎忘记了,无论他变的如何富有,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他身体中所携带的穷人阶级的基因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进入故事,读完前三章,我一度想要弃书。因为主人公盖茨比并未出场,而且结合前三章的内容,我也一度以为自己是在看爱情小说。书中盖茨比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上流社会的贵妇黛西,虽然他拥有军官身份、颇有战功,但是出身贫寒的他认为自己现有的财富地位并不能与黛西的家族相提并论,因此他开始用尽一切手段打拼赚钱,并与黛西订立了5年之约。可造化弄人,黛西还是嫁给了贵族汤姆,目的不得而知,而这也宣告盖茨比与黛西爱情的中止。5年后的盖茨比成为了有名的“土豪”,但他天真地以为拥有金钱就会拥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于是他开始编造了一个有一个的谎言试图掩盖自己的过往,他宣称自己出身于授勋过头衔的家族,毕业于牛津大学,立过战功等等,简直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惜一切代价试图抢回黛西,他改头换面、出人头地,一掷千金只为博黛西一笑,他建造了宫殿般的城堡,与黛西丈夫家隔海相望;他夜夜笙歌,聚会派对举办不听,邀请了所有上流社会的人,却只为引起黛西的注意。可是黛西早已消逝在那奢华的房子里,消逝在富裕充实的生活之中,流给盖茨比的只剩下虚无和回忆。盖茨比用他柏拉图式的爱恋方式去爱了一个物质的女人,最后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在阅读过程中,我敬佩盖茨比一如既往的坚持与纯真,但也有万般不解,到底是什么一直支撑着盖茨比,让他爱的如此深沉,如此卑微。或许盖茨比爱的就是那份执念,这份执念既是对黛西的爱,也是对自己摆脱下层社会进军上流社会的决心。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中出现3次“绿光”,这道“绿光”是一道希望之光,而黛西和社会地位就是盖茨比的光,这道光早已住进他的心底,并且融入了他的血液里。但是在黛西选择嫁给汤姆的时候,这道光已经失去了他背后的一层意义,黛西不会再回来了,因为比起盖茨比,她更爱自己的现有的贵族荣耀和生活,黛西之于盖茨比只有“爱过”而已。而当盖茨比去世时,没有一个人来参加他的葬礼,这道“绿光”的另一层意义也随着消逝。原来,他一直向往的努力置身的那个阶层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盖茨比只是他们纸醉金迷生活中的酒肉朋友,生活的调味剂。对于他们而言,盖茨比就是一个异类,即便他的财富富可敌国,但却永远都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正如一次聚会中,当盖茨比对黛西的丈夫汤姆说出:“your money,now I have just as much”,他简单的以为所谓的上流社会是以财富划分的。但是汤姆的一句“we are all diffferent....”则是对盖茨比的当头一棒,也验证了阶级的不可逾越性和不可变性。

      在故事的结尾,一切都公布与众,盖茨比的谎言被汤姆无情的摧毁,汤姆一句漫不经心的“it is in our blood”则是彻底击垮了盖茨比的自尊,使他完全失去了理性,盖茨比变成了身着华丽服装的贱民。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也再一次见证了人性的丑陋,盖茨比成为黛西的替罪羊,但他还是一直天真地以为黛西会与他私奔,远离这可恶的城市,去到盖茨比的乌托邦。在汤姆的怂恿下,威尔逊开枪终结了盖茨比的生命,盖茨比直到死亡的最后一刻也没有等来黛西的电话,而汤姆和黛西则安然自若的离开了这座城市,只留下盖茨比在这冰冷的世界,任由世人随意诟病,成为臭名昭著的恶人。作者也借着盖茨比的沉浮揭示了那个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我不由想起最近看的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所提出的“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在这个人人都是“法官”的时代,我们所发表的言论,所表达的情绪、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时候就是一把“无形的利器”杀人于无形之中。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虽然死于枪杀,但是汤姆和黛西的逃避,威尔逊的无知愚昧,尼克的软弱无能,世人的任意揣测无一不是一把把“无形的利器”,刀刀要了盖茨比的命,所以我们都曾是“恶人”。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与罪恶,我们能做的难道就是“吃瓜群众”或是“始作俑者”嘛?答案不得而语也因人而异。我们每一个人与恶的距离都比我们想象的要近,但我也相信恶人是“杀不光”。所以与其是去声讨恶,不如去声讨恶人,去寻找真正制造恶的原因,从根源上就开始有效预防。

    书中另一话题就是贪婪,在这一点上其实我们也曾是盖茨比,正如贪婪有的时候是一种罪恶,有的时候是一种推动力。盖茨比的贪婪是他想独占黛西,他想摇身一变成为贵族;黛西的贪婪是锦衣玉食,以及婚外情的刺激。当然,盖茨比也的确了不起,他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虽然贪婪也有,但是他能够保持一份自我的纯真和坚持,能够以梦为马,不忘初心,从一贫如洗到声明显赫,实现自己的纽约梦。反观我们,也许我们的有贪婪的基因,有的人贪婪到了极致,有的人贪婪的恰到好处。万物相通,善良也是如此,自私也是如此。

      但事实上,我们都是俗人,拥有着俗人的气质和基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会经历,只是你将如何在这万恶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本质,不随波逐流。所以我们也许都曾是恶人,也都会是仁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曾是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