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鲲,名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汉族,现就职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郑林先生书法专业研修于清华大学书法研究生班。文忠轩主郑玄鲲先生同时还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为国际注册美术师。
2004年,郑玄鲲应邀参加全国民族大团结名家名人书画作品展,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卷长13米左右,在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展出。展览结束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永久收藏。
2005年,由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何厚铧特首,亲颁“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
2017年,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参加巴拿马世界万国愽览会,获“艺术产业世界华人精英成就奖”。
2018年,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被美国邮政集团选中,邮票上的艺术名家,印成“国礼世界珍邮”邮册,全球发行。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和港澳回归之际,作品被香港集邮集团及澳门集邮网选中,出版《郑林书法》邮册,全球首发。
2022年1月,中国楹联学会《联墨艺术报》第5至6版专版刊登,翰墨名家——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郑林书法作品。
郑林自幼酷爱书法,拜访书法名家精心指点。观其隶书之作,取法于古,创新书风,其书丰筋多力,笔酣畅墨饱,端庄大气,典雅秀丽,“走笔往来盈卷轴,清新潇洒无尘埃”,其作品形式多变,被港澳台、部委机关与知名企业的众多友人所收藏,同时其书法作品也得到欧美等地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等地海外知名企业家的认可、赏识并收藏。
文忠轩主郑玄鲲的作品还被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与海外和统会作为进行出访交流的书法作品大量赠送。
文忠轩主郑玄鲲经常代表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出访海内外,书写民族英雄林则徐语录和座右铭,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法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书法十大行规,作为书法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晓。知晓既明,就应践行。
1、不可诋毁他人的字
不可诋毁他人的字,尤其是公开场合。也许他真的写的不好,也许你真的懂书法,对书法有几十年的研究,你可以选择沉默。要知道,每个行业都有混饭吃的人,毁人饭碗的事情做不得。如果你根本就没拿毛笔写过,或者坚持不懈的写过10年以上,你最好保持沉默,或者也可以赞美,还是不要发议论。那样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眼低手必低,手低眼也高不到那里去。
2、不可打价格战
同行打价格战,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是各行各业的历史教训。要学会把蛋糕最大,做厚。所谓''好字卖不过破画'',书法的价格都是自己人拉下来的。
3、不可自贬身价
狂妄自大、自我吹嘘固然不对,但妄自菲薄、自贬身价也是不行的。每个人对书法付出了多少自己心理最清楚。我的字就要卖那个价格,我明白自己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许你不喜欢,甚至不屑一顾。买卖,毕竟你情我愿的事情,我不可强迫你买,你也不可强迫我卖。
4、不可抨击官方
民不与官斗,是因为民斗不过官。书法的官方在哪里?在书协。在中国,书协是权力机构,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政府在书法行业的代言人。在中国这样一个官僚社会,书协的影响力、权威性远远超过任何民间机构。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我们这些喜欢书法的人又多了一条财路,他们功不可抹。他们才是真的懂得把行业蛋糕做大,做厚的人。
5、不可误人子弟
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从事少儿书法教学,除了要有不错的楷书功底,还需要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教书育人,教育学心理学是必须学通的两门学科。书法学习,宜从楷书入门。楷书笔法丰富,实用性强,是学好书法的基础。篆书笔法相对单一,而且少儿面临认字的难题。隶书笔法较为随意,实用性不及楷书。
6、不可公开行业的秘密
行业的秘密,包括一些行业的黑幕。每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必须以利益做基础,行业秘密就是撬动利益的杠杆。杠杆一挥,利益就源源而来。到处公开行业秘密,砸自己的饭碗,断自己财路的事情不能干。
7、不可轻易送人作品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书法作品必须送给懂书法的人。懂书法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看出自己临过哪里帖,学过哪几家,线条、结构、章法和气韵的内在特点如何。你送他一副作品,他在与别人交流时只会说你的优点,说的都是专业语言。你要是送给不懂书法的人一副作品,他最多说你的字好,好在哪里,说不上来。
8、不可把比赛的结果作为衡量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
世界上最公平的比赛莫过于体育比赛,谁跳的远,谁跑的快,内行外行一眼就能够看的出来,但是体育比赛也有作弊的时候,其他比赛,特别是主观性强的书法比赛,就更不用说了。比赛的结果往往都是主办方权衡各方利益的结果。水平高不一定能得大奖,水平低也可以价值连城。俗话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切艺术水平的高低显得苍白无力。
9、不可粗言俗语
书法是文人的事情。文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文人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我们喜欢书法,热爱书法,必须多读书,开眼界,谨言慎行,始终保持文人的形象。
10、不可把自己的书法太当回事
中国书法沉淀了几千年,历史上会写字的、善写字的人,数不胜数,可是真正流传下来的名字,也就数百人而已。书法表现出来的种种美都已经被古人玩到了极致。自己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东西,在古人那里根本微不足道,只是自己没发现而已。以娱乐的心理对待书法或许少一些负担,多一些快乐。
书法十大行规,作为书法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晓。知晓既明,就应践行。
有没有这样的书家,他在“传统”上没下过工夫、甚至对传统知之甚少,就可以创新、让人服气的?大概没有。大多数人既然都是普通人,就要遵循普通人所应该使用的方法,既要深入传统、继承传统,又要学理论提高眼界,还要花力气实践。古语“短绠不可以汲深井”正是明析此理。
谈到“天才”,首先不要忌讳,虽说不属于科学实证的范畴,但它跟迷信是两码事。比如说马一浮大师读书一目十行、生而知之,说钱钟书记忆超群、学贯古今中外,是绝对超出常人的,甚至文化人中百分九十九点九的人也望尘莫及,当然是天才。反映敏捷、记忆超群,是智商高的两个最基本因素;学问深透渊博、可称得上一流学者的人,究其根源,也大都会落到这两个因素上。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本事和才能的人,作学问就不成问题。那么回头问,这两个因素从何而来,还不是天生固有的吗?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作学问或者当大书家,还有个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师承关系的实际问题。回顾过去的一批学问大家、书家巨匠,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常人无从掌握的珍贵资料,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个人阅历和交游。那么,这种缘分又从何而来?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了。再拿书法艺术来说,字写得好的人有的是,而名家却是少数。你可以说,名家还会搞社会活动、懂关系学,那么,同样会拉关系的人也多了,何以不都当上书协主席呢?恐怕问题经不起这般刨根问底,又落到命运这一话题上。
任何问题,只要经过数次追问,必然是“形而上”,是“不可知”,这似乎有点触及“玄学”的味道,似乎不符合唯物主义;但是,随着科技的无限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有更多的“不可知”涌现出来。认为什么都可以知道,才是无知。
“不怕成名晚,就怕寿限短。”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越老越值钱的说法,不只是一笑谈。搞艺术,既是在比艺术水平的高低,又是在“拼命”——看寿命的长短。《论语·公冶长》有子贡的一句话,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不可得而闻也”。对于贫病等无奈,孔子常常叹问“命矣夫!?”在《论语》的尾声,孔夫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需要“知命”(“君子”一词,不是现在的俗解);“知命”,就是客观、唯物、面对现实。这似乎已经离开我们的书法话题很远了,但是,人生有很多悖论(paradox),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是吗?
欣赏书法对线条的认识固然是重要基础,是根本。除此而外,了解每一个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书家的师承、文学的修养和书家当时的心情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的了解,也都是作为欣赏书法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时代背景例如: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个性的差异最应当受到的制约和显现,是师承的影响、熏陶、天资、功用、性格的集中体现。比如献之学羲之,小欧学大欧,乃至初唐时的互师互学。
书写作品时,书家当时心情和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气的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集聚在绍兴的兰亭,当时情形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有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一殇一咏”的畅快心情下,乘着微醉,挥毫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序》。与这个心境相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平定叛乱时,被叛将砍了头,颜真卿在悲痛万分的心情下写完了这份《祭文草稿》的。所以《兰亭序》的风格恬静、淡雅、不激不历,反衬《祭侄文稿》的风格则是粗矿、苍郁,不计工拙,圈圈抹抹。《祭侄文稿》尽管是随意草稿,仍然体现了一代大书家的深厚功力。
欣赏的同时,作品所写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幅作品的灵魂。古人说“文以载道,书以换彩”,字写的再好,都要服务于文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书写的内容或格言、或警句、或文赋,都能体现一个书家文学修养。当书家要写作品时,就意味目的性和针对性。如送给朋友贺喜的,内容选择自然就要与喜庆的内容相关。要写给给老人祝寿的就要与祝寿的内容相关。送别的、勉励学习的、布置家居的、悬挂厅堂的等等都要与书者或欣赏者情景、事物相关……反之,人家结婚了赠一幅“送别诗”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闹出笑话。除此,书法作品的风格要与书写的内容尽量协调,比如写勉励的句子“学而不厌”、“学贵有恒”、“艺无止境”等警句。那么书写的风格则适合侧重于厚重有力的,以风格显示出内容的坚定性。如布置厅堂的作品,因为空间大,最好写气势恢弘的大草,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卧室家居空间比较小的,适合写“幽静”“恬淡”或根据主人的雅趣、嗜好写“兰石之性”、“风竹成韵”、“清风入阁”等,书风采用温和、隽雅的气息为宜。如果写“苍松翠柏”、“登峰造极”字迹就要有气势。反之笔调柔和,风摆杨柳,就显得形式内容不和谐,不统一。总之,书法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修炼、积累和加强综合文化知识,才能对它达到认识、了解、掌握乃至于驾御书法艺术的目的。
近代中国绘画大师傅抱石便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他的山水画中独特的“抱石皴”,在粗犷的笔墨中营造出一片氤氲之气,其间,再点缀一两个不大的人物,但审其神情,无不精妙毕肖。极粗犷中有细腻,不是天才何以然?他还善篆刻,据说能在方寸之间镌刻上千字,此等工夫,大概不是仅靠眼力的,需要超人的敏锐的感觉力。傅抱石自己也十分肯定“天才”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一文中,他总结出的三大要素是:人品;学问;天才。在论及“天才”时,傅抱石有这样一段话,照录如下:
大概有天才的人,不知不觉中会流露一切的。这流露,自己实在是莫明其所以然,或仅感觉得兴趣高一点罢了。就以写字而论,一个字的笔画程序是一定的;然而有天才的人他写一横,绝不等于其他的一横。一竖一点也俱是一样。不同的缘故在哪里呢?这是天机。岂容泄漏?不过一横一点之顷,天才者必不异样吃力,“吃力”是讨不到好。天才者也必不以为困难,“困难”可以使心手都受迟疑的束缚。这是天赋的特权,与生俱来的一种“力”。
“天才”一词,本来是包括很多内容的,只是不应有迷信的成分。承认“天才”,是唯物辨证法,是尊重客观实在。所以,谈“天才”,没有必要忌讳和保留;这样说,当然并不排除刻苦用功者的可能性,不过,与“功性俱佳者”——本有天才又能下得苦功夫者——相比较,其成就还是有所差别的。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六十部,《中华姓氏家谱》两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