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先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才会真的发生

你一定听说过“思维定势”吧?

上学的小朋友如果做惯了“是原来的多少倍”的题目,当突然有一天问“比原来增加了多少”的题目时,就会有小朋友仍然按照“倍数”要求来回答,这就是“思维定势”的锅了。

我小的时候,爷爷的牙齿不好,妈妈都会把菜炒得烂一些,所以我倒现在也觉得炒得烂一些菜好吃。

人们喜欢有礼貌的人,所以我们就认为孩子一定要主动热情地打招呼才好。

这个人身上有纹身,一定不是个好人。

孩子放学回家,一定要先做作业才好。

孩子只有学习好,父母脸上才有光。

一个人只有挣许多钱才算成功。

老师一定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

做销售的一定能说会道。

从小习惯了的事情,社会上都普遍的看法,你强加到别人身上的想法里,都藏着“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让我们不经过大脑,顺着习惯的滑梯就说了一些脱口而出的话,做了一些不过脑子的事。

这些事情你做过吗?

疫情期间,孩子用平板比较多,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所以到现在,当她在看平板时,我还是会批评她:“你又在玩平板!?”

而她则会倍感冤枉:“我没玩,我在找故事听!”说话的语气一定不会心平气和。

瞧,我的思维方式仍然没有转变。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事情的一部分,一个阶段,却想当然地用看到的这一个部分去评价一个人。

侄子从小到大确实没干过多少活儿,带他出去爬山,他也嗷嗷喊累。现在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了,那天我和他谈起实习的事情,跟他说实习就不如在学校舒服了,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没想到此时,一个声音说:“现在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吃得了熬夜班的苦,他直接不可能受得了,绝对不可能。”这个声音就在用旧的思维方式判断。

不知道侄子心里是何感受,我却是非常生气!被差评的孩子又怎么会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在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时,不妄猜前因后果。

也永远不要用一个人的过去,给他的未来打分。

要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一颗尊重的心。

有的家长说,我天天夸孩子,他却仍然我行我素,我也没办法了,随他去吧。

这样的家长,常常心口不一。表面上在鼓励孩子,而心里却依然在想,这个孩子没救了。

你的爱和鼓励,是不是发自心底,别人是能感受得到的。

要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先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而要改变想法和行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是我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部分感触最深的一个点。

作者就曾认为自己的儿子的表现给自己丢脸,也曾做过心口不一的事情,最后他和妻子决定从心底接受孩子的不足,去爱孩子,孩子最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转变思维方式,是史蒂芬·柯维给我们的忠告。

后记: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迷迷糊糊地听樊登讲《梁漱溟讲孔孟》,在听到“毋意”时,我恍然大悟。

孔圣人说不要乱猜测别人,就是在说不要用定势思维看人看事。

而如何才能做到“毋意”呢?如何才能转变思维方式呢?

答案是一样的:保持好奇心。

我豁然开朗,头脑清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原来书中自有答案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有先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才会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