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都辍学了

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都辍学了

1、火车上的凉山孩子

2019年的1月3号,新年的第3天。我从武汉回家。原本是夜里11点多的座票,为了提前回家,便改签了,由于年关将近,乘客很多,只有无座了。却也没想到,因为这改签,我与彝族人有了第一次面对面接触。

大概10点多的样子,我听到有几个孩子聊天,声音很大,是坐在车厢连接处下车门口位置的地面上,其中一个偶尔会走动一下。先前在始发站上车时,我已经看到他们,但没有特别留意。此时我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座位上,听他们说的是少数民族语言,虽听不懂,但猜测可能是彝族,便过去看他们聊天,并试着攀谈。问过之后,果然是彝族,来自大凉山。

列车已经过了几个站,车厢里这时已经空了一些,有不少座位,但他们并不过来坐,依旧坐在自己搁在地上的箱子和包上。想来车厢里不能大声聊天,失了那份畅快吧。

这几个孩子,2男2女,我问年龄,他们说16岁,但2个男孩和其中一个女孩个子都不高,看着不像16岁,倒像12岁的孩子。2个男孩子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抽着香烟,看着颇有些“江湖气”。特别是其中一个还吟了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售货员来推销“上饶烤山鸡腿”(这列火车由湖北开往四川,我怀疑这不过是推销的手段)时,他们4人人手一个。吃圣女果时,他们做出被酸得牙疼的搞怪表情,并递给我让我吃,后来又跟我分享瓜子……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很青春啊,另类的青春。同时,又很善良,单纯,当他们用彝语聊天时,我就看着,并不时抱以微笑,他们也回以微笑。

我问他们怎么没在上学,他们说是实习,在电子厂做遥控器,不想干了,跑出来到亲人那里玩,现在准备回去上学。我问他们会唱彝族歌曲不,他们说不会,一个叫莫克××的男孩说会唱一句。他们知道吉克隽逸,我给他们介绍莫西子诗和吉克阿优。这是我有所了解的两位彝族人物。并且因为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的缘故,因缘际会得以在网络上神交,但一直未曾相见。

(莫西子诗,彝族歌手,2014年,在《中国好歌曲》中演唱诗人俞心樵为其填词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获导师好评,并因此走红。

吉克阿优,打工者,诗人。在工厂打工的过程中,写了很多诗,2014年,他作为主角之一,参加了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的拍摄。)

看我跟他们聊天,一位四川遂宁的叔叔也凑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现在不读书以后会后悔的,叫莫克××的男孩说他已经后悔了,说小学时没好好学习……我感到先前他说的实习可能是谎话。我给他们介绍说有一本书叫《我的凉山兄弟》,他们不知道,四川的叔叔却说出了作者的名字,刘绍华老师,颇有点出乎意料,因为这位叔叔看上去很普通。我因为经常逛书店,知道这本书,但没记住作者名字,也一直没有买来看,这几天看到朋友们分享一席演讲的同名视频,虽然猜测大概跟这本书作者有关,却也一直没有看视频,依然不知道作者的名字。

我问他们老师是汉族的还是彝族的,他们说是汉族的,我说老师会说彝语吗,他们说不会说。我当时觉得老师应该通双语,这样才可能更加了解他们,因为彝语是他们的母语,是他们的惯用语。我甚至希望我要是会彝语该多好,这样在他们用彝语聊天时,我就能听懂他们在聊什么,而不是只能在边上傻看着。可惜手边没有那本书,否则我一定送给他们。这几年通过媒体知道了大凉山,一直想去,却始终不曾出发……

我想和他们保持联系,便问他们有微信不,我的手机关机了,他们说他们的手机也关机了,被拍照拍没电的(不知是否人手一部,前一刻其中一个女孩拿着手机给他们拍照)他们似乎有些迟疑,但叫莫克××的男孩随即便开始给我写微信号,写得并不顺利,大概很久没有握笔了吧,我递给他的是钢笔。他写完后,我又用笔在纸上给他写下了我的微信和电话,说以后找他们几个玩,却没有加那位叔叔,后来想想,不禁有些后悔……

临下车时,怕他们记不下我说的那些关于彝族的人事物,我又从笔记本撕下一张纸写给他们,此时两个男孩子不知去了哪里睡觉还是抽烟,其中一个女孩子坐在地上睡着了,一个嗑瓜子,我把纸条给她,她拿着纸条去找两个男孩子去了。真的是很好的孩子啊,我并不觉得他们有什么问题,衷心的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我也期待着,我们会成为朋友,在不久的将来的某一天,我的双脚,终将踏上那片土地,那片我久已向往的土地!


2、来自广东的辍学高中生

2018年的最后一天,晚上8点33分,我的微信收到一份好友请求。对方是一名来广东籍高中生,半年前辍学了,在中国好青年上看到我的关于自己辍学打工的回忆文章,说是很有感触,于是就加了我的微信。

图片发自App

我问他为什么辍学,他说不想读了,太累了。这种情况我遇到过,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并且不是个别。有同学虽未辍学,但也表达了累、压力大、绝望的想法的,还有同学因为压力大而离家出走的。据说在学校排名××位之后的同学都觉得读下去没有多少意义。之前得到的数据是一个年级是十几个(不完全统计)。

我为自己的文章能引发别人感触而略觉欣慰,但心底,对眼下农村学生辍学的问题,却深感忧虑(不知道城市是否有辍学现象,辍学率又是多少)。当我问这位同学他同学中辍学的多吗时,他回答说多,基本上一个班5-6个,一个年级20-30个。而他们辍学后基本都选择了打工。

图片发自App

后来,征得该同学同意后,我把聊天截屏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又收到一些反馈——下图留言者是本地人,孩子也辍学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下图留言很多孩子也辍学的来自广西。我在湖北,再加上前文大凉山的4个孩子,这样便有了4个省份某一地区的辍学简况,虽没有大面积数据,但仅仅如此,便已经不能不让人忧虑。虽然很多时候我又觉得,不读书了还有其他的路,毕竟“360行,行行出状元”。

图片发自App

广东的孩子还表示想来我这里看看,说是听说湖北很美。我问他还想回学校吗?他说想,但回不去了,我说应该还能回去,你带着父母去学校找老师吧。他说嗯。我又建议他,如果不读书,就好好去学习别的技能,技艺,学习文化。当然,你愿意回学校就尽量回学校,要努力去拼搏一下……


3、我的故事

2006年暑假,我上完高二,经过“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休学一年。一年后,我选择了辍学,从此彻底的离开了学校。

对有些人而言,这个决定出乎意料;对我来说,却似乎并非偶然。初中毕业后,我似乎就萌生过不再读书的想法,想外出打工,也许是受身边那些不再读书的同学的影响吧。而整个高中的两年,我则是在痛苦、迷茫中度过的。特别是高二下学期,一直有离开学校的想法。

因为从小学习成绩一直还可以,一直到初三,我始终排在班级前三名(小学多第一名,初中一直是第二名,班级第一名的同学是年级第一名,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学霸”),所以父母个老师对我的期望都挺高的,我的心底也早就被灌输进了名校情节,非一本不上(清华北大),并且根深蒂固。虽然那时,我和我的父母,都不知道一本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我的父母都是很老实的农民,而我,在家乡的小镇上学(当初因3分之差没有考进县一中,也没有接受母亲的意见复读,就去了位于镇上的县二中),一呆就是16年,16年中,去过两次城市,一次是我们家乡所在城市,一次是西安古城。但城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特别是不像有些人进城后,会被刺激出逃离农村的想法……

我离开学校的导火索是什么呢?要知道那时我实际上相当于把这个想法压抑了两年。上高中后,我的成绩虽然差了很多(主要是数学,初三还能考满分,高一却听不懂老师讲课,150分每次只能考一半乃至低于一半的分数,根据后来同学们意见,老师讲课存在一些方法上的问题),但依然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被分在重点班,是英语课代表。也许因为农村教育真的太落后了,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并不多吧。其实我一直自知我学习算不上多么努力,有多么优秀,初一初二两年,我的课余时间都在打乒乓球,高中两年,我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听音乐,我只是一两门课程基础好学得还行罢了。进入高二后,我一直自觉在学校是混日子,觉得对不起父母的操劳,这也是我决定离开学校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说说“差生”,说说交友。

上初中的时候,我虽然也和老师眼中的“差生”玩,但“差生们”赌博一类行为我从不参与。除了学习,看电视与打乒乓球似乎是仅有的爱好。我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初二那年即使生了一年病,也没有放下过学习。但进入高中后,和“差生”玩得多了,慢慢也越“界”了。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出格的行为,就是吃喝的多了,无非是食堂里多吃点肉菜,下自习了喝点果啤吃点泡面(我曾批发方便面在宿舍卖),最严重的一次是和班主任儿子一起喝了一次性杯子装的一满杯白酒,酒是他儿子从家里拿的;没有旷过课,有一次请假在河边的柳树下看书,躺了半天;上数学课会趴着睡觉;出格点的行为,是和同学翻院墙出去到网吧上网(总共上过两次还是一次),模仿老师字迹给同学们开校门放行请假条(这一点现在回想觉得比较危险,如果同学外出出了意外……);追自己觉得喜欢的女生(当然,像我这么傻的人自然没有追到啦)。追女孩子这件事,也是因为几个走得近的朋友吧,其中一个是J,一个便是班主任的儿子。其时他们都已经在初中追过女生因为未一起升高中而分手了,喜欢写伤感的文字,我便也学了一分。其实初中那时我也已经在心底对女生有喜欢的感觉了,但不敢表白。不过,他们倒是影响我慢慢成了文字的爱好者,如今他们好像都没有写了,我还在写。

在我所有出格的行为中,最出格的是差点和老师打架,而也正是这件事,促使我最终离开学校。这事得从一次体检说起。

那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医院体检。学校和医院都在镇上小小的古城里,相距不远,同学们分批步行过去。我去得较早,体检很快结束,回到教室时,很多同学还没有回来,老师也不在,于是我就用复读机听起了音乐(当初买来是为了听英语的,结果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听音乐的工具),并且没有戴耳机,开着外音。我们那时习惯了这么做,只要没有同学反对(可能有同学在心底有意见而未表达吧)。

就在我听音乐听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班主任突然进来了。众目睽睽之下,他让我走到讲台前,让我把磁带摔了。我把磁带摔在地上没有摔坏,他便让我捡起来再摔,必须弄烂,我于是双手用力直接把它掰成了两半,然后扔到地上。班主任让我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去,那一刻,我压抑许久的离开学校的想法,此刻终于爆发了。扔完后,我就准备离开教室,结果被他堵在门口,那一刻我真的有想跟他动手的想法。我说我不想读了,他说你等周末再说。我一直清晰的记得这件事,那天我听的是陶喆的《太平盛世》,里面有《鬼》、《苏三说》、《孙子兵法》等歌曲。

要说班主任,其实我对他并没有什么意见(唯一的不快是他在中秋晚会上嘲笑自发上台唱歌的我和他儿子鹦鹉学舌)。他跟我父亲是同学,而我跟他儿子是同学。我还在家摘过樱桃送到他家里。那时他在地方教育界似乎还有些名气,有出去参加学习(如果他给我们讲讲城市是什么样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该有多好),还参与编辑了一本古汉字字典(当然,是普通的出版物了)。他热爱古诗,或者说是古代文化,这点并且深深影响了我。高中两年,我抄了很多古诗,可谓四处搜集。还写了一些,其中有一首一直记得:

“空空醉眼藐万物,才不及第枉自高。

  自信不是池中物,偏向尘世作俗人。”

导致我离开学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里经济条件并不算好。父亲多年在矿井下工作,身体受过多次工伤,患有高血压、关节炎和风湿(而今已深化为坐骨神经痛和腰间盘突出)。从小我就知道父母的不易,可是此时在学校,花钱却很难自制,也不是虚荣攀比什么的,就是生活中花费多了,同学生日时送书,自己又买书又买磁带(大概几十盘吧,一盘10元左右),欠了同学200多元。高二那年,跟家里要的钱越来越多,想到父母身体都不好,我不想拿他们的身体换自己的学业,并且那时已经觉得自己考不起一流的大学,而自己又有名校情节,这两年的生活过得也并不愉快。

后来,在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劝说下,我坚持念完了高二。那时电话未普及,学校从来没开过家长会(如今地方已经在开家长会了),学生有了问题也很少会联系家长。我所知道的一次老师联系家长,是同班的J和另一个同学离校出走后,一时冲动发短信给自己妈妈说自己不想活了,他妈妈找到了班主任,这事成为当时班里的一个大事件(不知道当年其他班级有没有这样的事件)。我后来离开学校也是同这个J一起出去的,高中期间,他是我走得最近的人,我因为他开始写东西(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经常一起听音乐。大概在摔磁带事件之前,我们已经商量过一起离开学校吧。于是在那个暑假,我们俩最终一起离开了,当时还办的是休学,但我连去学校办个证明手续什么的都没有,就那样离开了。

其实当初也并非绝对会离开学校。那时学校有文学社,有自己的刊物(油印的,质量一般)。文学社纳新时,我曾经和班主任儿子及另一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面试,我和班主任的儿子都通过了,但后来,负责人觉得我们要上高三了,没有让我们加入。我那时还把自己初三在学校举办的作文比赛中获奖的作文投给了文学社,并且还被油印在其中一期上。如果当时负责人同意我们加入,我可能就不会离开学校。只是人生,似乎从来不会有如果。

在我和很多人的聊天中,他们会谈到高中的压力,比如面临考试的时候,以前我常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紧张过,即使在高中那两年,不会做就不会做嘛,有什么了不起。现在发现,自己那时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其实是那么大。为什么一定要读一本呢?那两年,明明很自卑,中考“失败”后,在母亲“别人家的孩子……”的语言轰炸下,回家路上到亲爱的堂妹打招呼时,便觉得自己抬不起投。整整两年,我一直生活在中考“失败”的阴影中,而现在想想我的母亲,她又何尝不是生活在阴影中呢?

我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学校,据说父亲被气得够呛,但我没有见到过他(休学这件对他那么大的事,他竟然没有回来过,是因为我是休学吗),不知道他到底被气成什么样子。

我离开学校外出打工后,谋生极不顺利,因为自己的社会认知太差吧,不会找工作,行李丢失,被中介公司骗,被大公司拒绝(富士康,全球最大代加工工厂,以前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手机,惠普、戴尔、松下、索尼、苹果等等产品,都由富士康生产)被打过,从工地的高处摔下过(所幸无大碍),孤独、无助,还有脆弱,对家的思念。当我从工地摔下来后,想到被富士康拒绝的经历,隐隐知道了学历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入认识到最重要的是能力,当然,能力常常也和学历相关),便决定回去上学(也是因为跟还在读书的好朋友借钱没有借到,如果借到,我大概也未必回会决定学校吧,只是他又哪里有钱呢?他们那个乡镇,比我们更偏远,更“穷”,后来是有名的“尘肺之乡”)。要知道当初,在建筑工地上最辛苦那几个月里,在母亲劝我回家时,我都没有想过要回去。

开学了,我拿着母亲给的学费去报名,可是进到校园,却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比如要插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里;比如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曾经的班主任——高考结束时,他儿子想外出体验,和我一起离开的,他在心里有些责怪我。再回头想想自己一年来的经历,离自己当初的设想相差实在太远,比如当初想一边打工一边自学补课;比如想给自己喜欢的女孩挣点钱,也给自己挣个学费……而最主要的是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外面的自由,虽然苦,但心里已经不想再过学校那种束缚人的生活了。

于是,我又一次离开了。只是这一次,我没有给自己退路,直接就辍学了。从此便像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里所写:“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路遥曾在《人生》的开头引用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些年来,回望自己当初的选择,会感到一丝丝的不够“智慧”,当然我所说的“智慧”不是指所谓的理智、明智,而是这个选择是在个人认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的,那时的自己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都很不充分、不深刻,更不全面(人一辈子也难能全面吧),因此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盲目性的。看似经过深思熟虑,其实所思所虑,全无根基,于是就在社会上吃了很多亏。

不过今天去看当初的选择,我却真正的不感到任何后悔,尽管小有遗憾。因为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在吃亏中成长的,有的人能够避免吃这些亏,而我们任何一个人,也很难保证在人生的路上不吃亏,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去承担责任,关键在于吃一堑长一智。而我从小,就一直在自己做决定。余生还长,我所需要做的,是不断的前进,然后做出更好的决定。


后记:大凉山的孩子,广东的孩子,还有我,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都辍学了。而在大地之上,中途辍学的又何止千万,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而每个人辍学的原因,又可谓各不相同……

在纪录片《出路》里,甘肃女孩马百娟,12岁才上小学二年级,仿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而后15岁就生孩子了,对此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正如导演所言——“每个人都有能力承担他的命运,你不是救世主,你没有办法去同情谁或是拯救谁。”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无数的偶然和必然一起决定的,在无数的偶然和必然里,亦在我们的思考与行动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真正的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金钱的、权力的、命运的、时代的……然后,照你所思,去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都辍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