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我中心的苑囿~李克富思维训练营12/90

如果我问你,你觉得自己是个自我中心的人吗?不知你如何作答。而我则会立即回答,我不是!生活中,我最讨厌的也是自我中心的人。但我忽然想起一个哲理,愈是讨厌、要摆脱的,可能愈是有故事。我这样说,你可能就会猜到,我可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我在反思。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自我中心。它是皮亚杰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概念,是指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皮亚杰用著名的“三座山”实验证实了婴幼儿这一认知特点。实验中,儿童会看到一个包含三座山的图形。一座山的山顶插有一个红色的十字,另一座山上有一个小房子,而第三座山上则覆盖着积雪。在图形的另一边坐着一个洋娃娃(与儿童之间隔着桌子)。当儿童被问到洋娃娃会看到什么样的图形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会认为洋娃娃与自己的视角是一样的。

皮亚杰“三座山”实验证实:在心理发展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婴幼儿把每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中心一样。即婴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看问题。他们会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与自己相同的。当你与一个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电话里交谈时,她可能一言不发,只是通过点头来回应你的问题,她没有意识到你是看不到她点头的;儿童遮住自己的眼睛后,就认为没有人能看到他了,在皮亚杰眼里,这都是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婴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其注意范围过小而错过了其他重要信息所致,是其看待世界的角度有所局限,而并非自私。

可如果己经长大了,不是儿童了,还存有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那说明什么呢?自己想吧!自我中心现象还真是普遍存在,无处不在。第一次从老师的文章中得知,各国对世界地图的印制是以自己国家为中心的,自是站在自己国家的视角来看世界所致。正如此,“澳大利亚版的世界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世界地图差不多正好是相反的”。细思人与人间的误会、民族间仇恨、国家间的各类战争,包括爱恨情仇,哪一件不是因它而起?

扪心自视,我发现自己也有颇为严重的自我中心:走路时走着走着不自觉的就走在了路中间,都不用度量的;我和老公一起看电视,常常人物出场一两回,我就在做定性判断,这个人如何如何,害得老公常提醒我,别以貌取人,预言过早;布置任务时也少有事先商量,均是采用从我的视角来看应当如何完成的策略。还有一次,在某洁神干洗店等取衣的空档,竟然建议那位每挂一件衣服均要转衣架一圈的女孩,将横杆上的衣服按序排好,再顺着挂上去。事后想想,真是好为人师至极致啊!好为人师就是自我中心的一种典型表现。难怪某次自己为排解情绪,随意摆了一沙盘,结果,竟然2/3的面积被我圈占。好厉害的自我中心呈现啊!

追溯源头,或是虽为家中老大、却因长得弱小、需要父母时时呵护保护、另眼相看、区别对待形成的自我中心底色;或是三年中师四年大学的七年“身高为师,学正是范”的师范教育涂抹上的职业色彩;或是婚姻中用来对抗、消耗老公大男子主义、保护自尊心自信心的盾牌与武器。可我如此外归因的目的何在呢?寻找借口?然我让它存在,必是经我允许的。我在归因中发现了我的自我中心存在基础:在我弱小无能时,在我汲取力量长大时,在我伪装强大时。

看到、允许、容纳自己的无能,这是走出、跳出自我中心的支点。跳出自我中心苑囿,保持一个与外界开放容纳的态度,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这可以叫“共情,换位思考,自我分裂的成熟度或文化敏感。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具备这种从以自我中心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如是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出自我中心的苑囿~李克富思维训练营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