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迷雾,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教师的使命》共读分享稿

谢谢各位美仁,大家晚上好!

我就是大家口中的小尘老师,来自福建的陈秀玉。因为多年的教育行走志愿者服务,我认识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及教育工作者。现在在《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的50多位老师中,除了极个别老师,基本上都是我认识的,有好多位是我熟知的,甚至有好几位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

相信群里有不少老师是因为张文质老师的分享、书籍,或是私底下的交流而变得更美好的。我们因为张老师而有了更多的链接,因为张老师的书籍再一次集结。大家都很优秀,能继续与大家同行,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张老师的确有某种魅力,某种魄力。他特别容易理解人,特别容易看到生命的本质,特别容易抓到问题的关键点,也常常能给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他举办或参与的活动,总是能给参与者某种力量感,也总能收到很多参与者的正面反馈。

他做了很多的事,但与他相处的时候,却感觉不到他的忙碌,很少看到他的匆忙。

收到这本《教师的革命》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并附上:"收到张文质老师新书[跳跳][转圈][跳跳][转圈]我阅读的速度赶不上张老师出书的速度[害羞]"。这条消息一发出,就有老师回复"有同感"。

张老师也曾在共读群中透露了一个消息,他的下一本书也即将完稿。张老师的效率令人惊叹。真的想不通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写作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张文质老师是一座宝藏,把他研究透了,你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这么多年,我除了在默默做事,也一直在探寻其中的奥秘。张老师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组织的活动,他总是一个很认真的倾听者、参与者,非常有在场感;他很喜欢表达,一有机会、有合适的机会,他就会接过话筒,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特别爱思考,有很多问题他都会反复思考,不断深入地言说……

在《教师的使命》第二辑"我的教育退守之路"中,我又发现了他一个做事高效的秘密——与生活无缝链接,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读一下94页到95页这段话,有书的老师可以翻开一起阅读:

"生命化教育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跟我们生活没有关联的一种工作,当我们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无时无刻都能够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里。你所见所闻、目之所及、思之所及,都会转化为一种教育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教育,研究着师生关系,重新去理解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在这种自然的研究状态里,我会随时把那些灵光一现的领悟写下来。"P94-95

仔细阅读这段话,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老师做事那么高效?写作那么高产?因为他时时都在做,都在思考,都在写作。我们为了写日更文章,每天阅读、梳理、思考就是那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张老师他无时不在思考,无时不在写作。他所有的文字都来自平常他所做的事情,看到的事件,观察到的细节,他每时每刻的思考,他日常的生活的自然涌动。所以他的书籍不但数量多,质量也很高。

成功者或者都是把研究或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吧,就像刚才郑沙老师分享到的,他孩子同学的家长那种教育方式。因为生活里的教育,生活里的研究,才是最接地气,最自然的,也最有效的。

读张老师的书,总能找到一些对自己触动特别大的文字,这些文字好像就是针对你讲的,就是要讲给你听的,为你指明了一个前行的方向。

在读到《教师的使命》第二辑"我的教育退守之路"的一段话时,这种感受特别强烈。我把这段话也读一下(有书的老师可以翻开88页,一起阅读):

"喜欢现在的我,其实是生命经过反复折腾之后的重新自我认定。人总是需要重新去发现自己的。而在发现之前,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对自己感到自卑,感到厌烦,感到无所适从,而后慢慢地懂得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发现真正的自己,生命才能始终处于一种重新出发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对现在的自己感到遗憾,但其实生命恰恰是需要有一种保守主义文化倾向的理解力,它说的其实就是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珍惜现在所有的变革、改进、改善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直展望未来。因为一直展望未来会使人焦虑,会使我们对现实的评估产生重大偏颇,会让我们在接受现实的使命及各种任务时很难有更从容、现实、理性的方式去接纳它。而这种接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把它理解为——想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小事情。如何做小事情呢?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而当你把目光回到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皆可改变。所有的改变对生命而言充满了意义和恩泽。"P88-89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想不通,有些老师一遇见张文质老师就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一束光源,影响照亮了身边更多的人(比如李晓霞老师、程锐刚老师、王彬彬老师、王莉莉老师、蒋铭国老师,还有我们的主持人霞辉老师等等)而我怎么就一事无成呢?

张老师的分享,我听过很多(线上为多);张老师的书,我读过不少;张老师的活动,我也参加过几次;我也是一个很努力,做事很用心的人……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没什么成就。如张老师所说,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感到自卑,感到厌烦,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感到迷茫。所幸,后来慢慢地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重新出发,坚持做着一些觉得有意义的小事。虽然现在还没有什么成绩,但因为这份接纳,心态更为平和,生活也更为惬意。

不管将来是否有成绩,现在我所能做的事就是有所聚焦,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快乐前行。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还想到我的学生。那些状态不是很好的孩子,是否也曾努力过,但因为暂时看不到自己的优秀,而有些自卑,有些无所适从呢?这样的孩子,我们是否读懂了他们呢?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引导?

这些都需要我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但我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当我们把自己安顿好了,对周围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很多的阅读都是看别人的文字,想自己的事情。但愿参加共读的小伙伴们,都能从张文质老师的这本书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营养,穿越迷雾,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助力孩子们幸福成长。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迷雾,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教师的使命》共读分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