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方言与古代汉语言的对比记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一些内地省份的方言与古汉语的对比:

粤语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很古老,接近秦汉古汉语发音,也接近唐朝古汉语。语言越久远,保留的越好,原因是由于战乱,人口南迁,又远离政治中心,受官语影响小。

现在的日语和韩语跟古汉语一致的就是唐音,所以又会和广东话接近。

闽南语也接近唐朝古汉语和现在的日语。闽南语也称为河洛话,河洛,可指河南—洛阳一带,也可指黄河—洛水一带。当时中原人口大迁徙,到了福建,所以现在的福建跟唐朝的河南河北话(中原话)接近。陕西西安(长安,政治中心)邻近河南河北,所以唐朝的官话和唐朝的中原话是接近的。

在闽南语中,一二三四的读音与日语很接近,在武夷山的西北侧,江西的一些地区也有类似语言相同的现象,比如说关于数字四的读音与日语相近。

江西话和湖南话接近宋朝古汉语(宋音)

江西话和湖南话的渊源(相同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优势,相邻近,为邻省,语言文化本身有共性。

二、明朝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史学界称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影响古汉语变迁的几个要素:

一、改朝换代,政治因素对文化的影响。

例如秦朝的书同文,使文字统一,进而使语言统一,文化、习俗渐渐归于相似。

二、受战争、时局影响,人口大规模迁移。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大人口迁移】:

*** 第一次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三国乱战,军阀割据,出现“八王之乱”,七年间西晋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西晋国力内耗严重。北方胡人纷纷建立政权,史称“永嘉之乱”,也称为“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晋元帝率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和部分百姓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而这也是中国古代首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 第二次人口迁移是唐天宝十四年。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被迫成为流民,“安史之乱”后,大量世族和百姓都迁徙到南方,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逐渐南移。

*** 第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靖康之耻后,赵构建立南宋,百姓南渡。接着金兵举兵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战场,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居民都被迫南迁到长江流域附近。当战火燃烧到长江流域,百姓们被迫继续南迁,迁入广东、广西等地。

三、民族融合,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互相影响。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

*** 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 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了解;

***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军事影响(军事需要),派驻一个部队去驻守或开垦某个地方。

例如汉武帝平定岭南后,留下占领军驻守。

科普补充:

客家话:

*** 客家话(从外地迁到一个地方作客他乡保留了本来语言)。客家人为中国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汉族民系,主要分布于华南各地,尤其以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西北部的山区为主要集中地。

关于客家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客家人是正统汉人的后裔,秦汉至北宋时期,中原山西、河南等地的汉人迁徙到今天的粤、闽、赣三地交界处,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客家民系。第二种说法是客家人是正统的北方汉人南迁到华南地区,并没有融合当地的少数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客家人的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南迁的中原汉人是少数群体。客家话同样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比如现在普通话,都是开音节,没有闭音节。

闽南语:

*** 在西晋灭亡之时,大批中原汉人进入闽南地区,这一移民事件被称为“八姓入闽”、“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定居今福建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建沿海地区。

在今天福建省的省会福州,林、陈、黄、郑四大姓的,占一半以上。

因此闽南语是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雅言,但是闽南语内部的方言差别也比较大,有泉漳片、浙南片、潮汕片、大田片、三乡片等。

福建不同地区的闽南语之所以差别比较大,是因为北方移民是在不同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带来的是中原不同地方的雅音。

于是有人说,粤语是中古汉语的发音,闽南语也是中古汉语的发音,那为什么两者之间完全不能互通呢?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叠加的影响。粤语有秦汉雅音、魏晋雅音和隋唐雅音的叠加影响。闽南语则更多是魏晋雅音、隋唐雅言的叠加影响。另外福建和广东各自还有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叠加,广东是南越、福建是闽越。

粤语和闽南语虽然不能互通,但是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用闽南语读唐诗也很押韵。

如果非得把粤语、闽南语与古代汉语的语音对应起来,那么按照台湾学者邱显聪的说法,认为闽南话基本上即为三代之商语,而粤语为周语。简单来说,闽南话是先秦时期的河南话,粤语是先秦时期的陕西话。

闽南语与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的发音很接近,日语的汉字音中的“音读”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汉地中原传入的,有不少词汇发音与闽南语几乎完全一致。

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粤语、闽南语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今天的韩国人、日本人讲中文的口音很像广东人、福建人讲普通话的发音。

粤语:

*** 粤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越国时期。南越国时期是古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时,中原大量的华夏族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原来的土著居民则往山区和更南方迁徙,中原华夏族的到来,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雅音,秦汉雅音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音,形成了粤语语音,这是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

南越国纳入西汉版图以后,在西汉至三国这么一段时期是粤语的形成阶段。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来到岭南地区,通用的是当时的雅言,岭南当地的读书人读书用的是雅言,官府用的也是雅言,百越民族在使用雅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渗入了百越词汇。这个时期的粤语是秦汉雅言+部分百越词汇。

魏晋之际,五胡乱华,岭南以北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时的岭南地区的粤语却没有受到影响,于是就出现了现在广东话与岭南以北的语言互不相通的局面。

在隋唐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粤语又受到了唐音的影响,所以今天的粤语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自身的独特词汇和文法结构。

总的来说,粤语保留唐音比较多,能够对应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今天我们用粤语读唐诗会比用普通话读唐诗更押韵。

吴语:

*** 吴语就是现在江浙一带说的语言。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以及江西、福建。

吴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是吴越语和当时的华夏语融合而成的。魏晋南北朝之际,东晋、宋、齐、梁、陈都是定都南京,南京周围是吴语区,当时的雅言受到了吴语的影响,这个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发音是吴音,而唐朝的时候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发音是唐音,吴音和唐音是有区别的,但是后来日本文化主要是留学唐朝的日本人带去日本的,他们以长安秦音为正统,所以唐音逐步占据了主流,取代了吴音。

吴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混合发展而来的,吴语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特征。现代吴语中仍然含有百越语的底层词汇,在语法上也有一些百越语的遗存。

吴语在秦汉之时形成以后,并没有受到北方几次移民潮的冲击和叠加影响,这一点与粤语、闽南语是不一样的。隋炀帝当时讲的肯定是唐朝的长安口音,也就是唐音,但是却非常羡慕吴语,经常去扬州学习吴语,说明吴语未受魏晋以来中原汉语的影响。

湘乡语

*** 湘乡语在湘乡、双峰这些地方流行,湘乡话其实就是古楚语,是春秋早期就形成的古语言,所以楚辞你要用湘乡话去读才正宗。另外有意思的是,湘乡话很难懂,而且很多变,湘乡就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说法。本市人听不懂本市人的话,这在外地绝对不会出现的事情,却在湘乡一带常有,甚至出一个乡,乡音就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今方言与古代汉语言的对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