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到了深层次,
其实就是从读书上升到读人。
1
你思想的起点,决定了你对历史的理解
作为一位热爱历史的心理咨询师,经常跟朋友聊天时会说到对某段历史的感受,当然也离不开自己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理解。
聊的多了后,我发现不少人看待或理解历史人物事件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致力于理解我们周遭世界的一般道理,所以在看待历史事件是就会带着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有时候是明摆着,但有时候,局限性是深深隐藏着,需要你去琢磨、分析、探索,才能避免被误导。
这让我想到了人类不同于动物的许多特质,比如强烈的好奇心、思辨的快乐、勇敢的探索,这是在试图理解周遭世界的规律,但这些尝试、探索往往是时代所赋予的意义。
比如读《论语》这件事,只要是中国人都读过或者至少听过《论语》吧,作为传承了二千多年的思想著作。
既是古代读书人必读书目,也是现代人推崇的国学经典,但是现在很多人在看《论语》就会纳闷,差不多15000字的《论语》为什么不好懂?
今天的人读《论语》,会有很多困难。
一方面是对古汉语不熟悉,字词理解有障碍。
另一方面,《论语》的句子都是抽掉了时间、地点、背景甚至抽掉了说话对象的语录体,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谁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话的意思,读书人从古到今争论不休。
到底是不要攻击异端,还是攻击异端有害,别说你我读不懂,历朝历代的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再比如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这话你也不知道他是对着谁说的,但听上去逻辑确实有问题,你不想跟比你差的人做朋友,那要是比你强的人也嫌弃你呢?
这些语段抽离了具体的对话情景、人物,会让《论语》缺少了充分的阐释空间,若是你用现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来对照理解,可能无法给你的生活带来启迪。
我们要结合相关的文献、语言学、人类学知识,更要运用自己的同理心跟孔子和他的学生同频共振,要不然光抱着《论语》“苦读”,只能是徒劳而已。
学习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能离开它所处的时代,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这也是一种更开放的学习态度。
2
昨天有一位朋友跟我聊天,说到: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回到古代,我会喜欢任何一个当代的拥有传统思想的男性吗?
比如浮生六记里的沈复与芸娘,细水长流,举案齐眉的爱情,但我作为现代人好像无法接受沈复的无能与软弱。
也许我朋友不能接受是那个时代强加于个人的思想枷锁,虽然有对举案齐眉爱情的向往,但她内心里无法认同那个时代的爱情。
你以及你所处的世界都是对应着的,因为你所处的时代、时间、经历都在随时变幻着,既塑造了独特的你,也塑造了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
你是无数现实条件的综合产物,很难说你能换一个情景就能找到你心中所想。
最后的话:
每个人是无数可能组成的复杂个体,并随着时间变化还在不断的迭代、变化着,“刻舟求剑”式的理解是最愚蠢的。
不论如何,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以理解他人的思想去理解另外一个人,并且我永远也不能自大的认为可以完全了解一个人。
并且对于独立的个体来言,我们所能看到、理解的世界只是某一个视角内的场景而已。
因为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去理解复杂、无限的世间万物,这就让人形成了许多的偏见和歧义。
比如世人都认同的真理,依然在每个人的理解上会有极大的区别,运用在生活的事件上时更是不同而异。
更不用说那些隐藏着、内化于心中的那些传统、风俗和道理了,真是千奇百怪,所以我常常想这是人心的问题,还是每个人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呢?
也许都有吧,我们要懂得,用多角度去看待他人,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用设身处地的共情去理解他人的行为。
拒绝“自以为是”,远离“自我为中心”。
共勉!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