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顿悟与渐修

春节在家如痴如醉地看完了《心圣,王阳明》,让我对王阳明心法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本书很好,在这里做下推荐。看王阳明讲心学,真有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激动。

关于阳明先生的心学,就不多介绍了,这里谈谈书中一段引发我对佛学和阳明心学的思考。

王阳明在最后一次去广西平乱前与两位弟子钱德洪和王畿讲授他将一生领悟到的学问心法总结的四句话: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同样的四句话在两位弟子的领悟里却存在了很大的分歧。

实心用功的钱德洪悟出了四有:认为因意念动,使得物、心、意、知都没有善恶。

而颇有悟性的王畿悟出了四无,认为物、心、意、知都没有善恶。

两位弟子看到的是不同层面的理解,各有道理,但又不全,可惜阳明先生因广西战事,没有将这两位弟子的说法进行评价和调和纠正,以致于后来分歧越来越大,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和传播造成很糟的负面影响。

这让我不禁想到佛教里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们的禅悟的两个名句。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慧能的境界更高,也更喜欢这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以前第一次听的时候,也喜欢慧能这句。

那时候是在网上的腾讯课堂看一位“所谓的大师”讲六祖坛经。

但现在看来,那位“大师”应该只是佛门都还没迈进的学生。

他讲的慧能与神秀争夺弘忍衣钵的故事,这么没有气量的事情,显然是后来不入流的弟子为了争利益编的,这在历史中也已得到考证。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教归纳起来,修禅有两条路,一种是慧能的“顿悟”,一种是神秀的渐修。这两条路并没有好坏之分,能沉下心来专心渐修的人,本来就是一种了不起的顿悟。

神秀的悟性虽没慧能高,但是他的境界也足以称得上圣人了。最终也是得了佛法的,只是走得比慧能久些罢了。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呢。而能有慧能的悟性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慧能也说过:“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一句话就顿悟了。

神秀的渐修,和王阳明提倡的老子修行思路非常相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每天进步,将坏的人欲一点点减少。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但是王阳明的成圣贤之路其实是顿悟与渐修相辅相成的。他在龙场悟道,有良心自在人心,不会泯灭,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顿悟,也有知行合一,为学日益,损之又损的渐修。在他这里顿悟和渐修是融合的,对于大部分人都是实用的。

道理很明白,我们需要从深层意识上知道这个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需要明白心的本体无善无恶,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但是我们在社会上所见所闻,使得意念动了,就知道有善有恶,需要我们为善去恶。

遗憾的是,佛经里自来就将两种修行分得很开,以致于两种思想甚至对立。其实在神秀和慧能在时,他们是融洽的,毕竟大家都是大境界的人,可惜他们没有进行融合。我想若是王阳明最后能活下来,他会将两名弟子的思路调和,将这两种思路的修行方式进行融合。进行最好的完善,使得心法更易于被大众所学,所用,就像西方的方法论一样,让不同层次根器的人都能够去修行。

O����YM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心学的顿悟与渐修)